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07.05.2015  16:5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法治为主题,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政府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承担着绝大多数法律法规的执行工作,必须带头贯彻中央决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对各级政府来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从而带动全民守法,这是主要职责和任务。法治政府首先是一个敬畏法律的政府。省委赵书记讲“牢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行纪律没有例外,敬畏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自觉坚持依法用权、接受监督。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法定基础上,一切行动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做依法行政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牢记职权法定,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职权法定,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一要改革限权。 加快推进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界定政府机构设置、部门职能、权责划分和人员编制,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权力,对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行政机构进行整合,加快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使行政权力合法有效、界限分明、简洁清晰。 二要阳光用权。 将政府行使权力的依据、内容、方式和流程向社会公布。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明确政府该做什么、企业不该做什么、政府怎么管市场,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消除潜规则,建立明规则,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让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三要简政放权。 加强行政审批“接、放、管”,按照能放尽放原则,继续清理、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审批项目实行目录管理、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对取消、下放的审批项目,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和社会民生服务上来,加快建设有限有为的法治政府。

以严格程序为重点,提高依法决策能力。 决策是行政的起点,要始终坚持在法治框架下进行。 一要严格执行法定程序。 对法定权限内的政府决策事项,特别是重大问题决策、重点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并完善制度长期坚持,做到重大决策程序正当、于法有据、合法合规。 二要强化决策合法性审查。 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法制机构对重大决策审查把关机制,做到重大决策不经合法性审查不拍板、重要政策不经合法性审查不出台、重要协议不经合法性审查不签署,做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三要健全考核评估制度。 跟踪督查决策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同时,严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行为,对违法违规决策实行问责,提高政府决策执行力。

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行政执法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一环,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感受最为直接。要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根据市、县、镇三级政府的事权划分,整合行政执法资源,优化执法力量配置,实行执法重心下移,有序推进食品药品、资源环境、城乡建设、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协同机制,构建“大监管、大执法、大服务”工作格局,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增强行政执法的威信和效果。要改进和创新行政执法方式,细化执法流程,量化行政裁量权,防止随心所欲,杜绝简单粗暴,做到法律依据准确、执行程序规范,方式方法文明,把严肃的行政执法融入有情的服务之中。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公正规范文明执法的能力水平。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政府公信力。 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防微杜渐、凝聚民心。要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的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切实维护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的严肃性。更加重视社会监督,完善行政违法行为举报投诉制度,时刻关注群众来信来访和网络贴吧论坛等,及时查处和反馈群众举报、媒体反映的问题,依法保障社会各界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强化行政机关内部流程控制和层级监督,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有责必问、有错必究。进一步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保障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实行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全覆盖监督,重大事项提前介入、全过程监督,防止权力滥用。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让群众深入了解政府运行、监督政府行为。政府系统的各项行政决定,只要不涉密,都要做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加大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深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民生实事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继续搞好邀请公民代表走进市政府、旁听市政府重要会议等活动,加强基层调研、网络问政和电子政务建设,办好市县镇三级政务服务中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依靠群众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畅通政府和群众互动渠道,提高政务公开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