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握指成拳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08.01.2015  09:34
  本网讯 2014年,旬阳县依托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带动,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通过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引导有条件农民向县城、集镇集中,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极大地改善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夯实责任抓落实。 该县今年确定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关、白柳两镇先行试点。县统筹办深入试点区调研,制定下发了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试点镇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推进工作组,每组抽调2-3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办公,各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定期汇报工作,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实行一项重点工作、一名领导挂联、一套班子包抓、一个方案落实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细化措施,由各包抓组织具体负责各项任务落实。   营造氛围抓推进。 在推进过程中,该县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激励,引导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激发其主体意识。具体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组织调查摸底指导小组和移民搬迁核查工作组,深入镇村和农户家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宣传资料发放到户(统一印制宣传手册、宣传单,及时发放到移民对象手中,使扶贫移民目的、意义家喻户晓);政策规定宣讲到户(镇村干部和指导小组成员在进行调查摸底的同时,仔细讲解实施移民扶贫的政策、措施、程序和办法);群众疑虑解答到户(把移民的有关问题一一向群众宣讲清楚,解释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安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通过算账对比,帮助群众树立搬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健全制度抓管理。 坚持完善制度监管,全程阳光操作,确保试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控制价格、合理分配、社区管理”的运作模式,在城关镇草坪安置小区建设中,政府作为移民搬迁安置的业主,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对小区建设进行统一招标、企业代建、成品回购、控制房价,把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对确定对象进行分配。按照“人搬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的理念,打破户籍限制,推行属地管理,成立“社区+物业”的管理模式,为移民搬迁户就业和日常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草坪移民小区在8月份成立了移民搬迁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党支部和物业管理委员会,三个组织一套人马,配齐人员开展服务与管理工作。   完善设施抓配套。 在安置小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小配套”支撑,“大配套”支持,做到公共配套设施与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验收。小区道路、供电、给排水、商铺、绿化、文体设施、休闲场所、广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入学入托、就医控制在500米之内。城关镇草坪安置小区今年重点实施小区道路绿化、广场及回廊建设等,不仅提高了安置小区的品味,而且加快了搬迁户入住率。白柳镇按照移民小区、工业园区、集镇统建共享模式,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集镇供水改造工程建设,配套移民小区供水设施建设,实现了移民小区群众与集镇居民饮水“并网”。完成了白柳大桥至张湾移民小区段的防洪河堤建设,加快推进了配套城市主干道建设,全线贯通张湾移民小区连接白柳集镇与县城的1.8公里城市干道,同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的电、水等配套设施和幼儿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搞好服务抓增收。 坚持以产业带动和创业促进为重点,夯实基础,拓宽渠道,加强服务,切实解决搬迁农民的后顾之忧。一是开发岗位促就业。依托产业、工业两大园区建设,加强衔接协调,组织移民户在园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在安置小区内部,开发环卫保洁及物业协管等公益岗位;二是加强培训促创业。通过实施“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和职业介绍、劳务输出等相关服务,保证每户至少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鼓励搬迁移民自主创业,以朗盛城乡物流速配中心和鼎盛商贸城等企业为平台,为移民搬迁户创业和就业创造条件;三是土地流转促增收。动员移民搬迁户将迁出地的宅基地、林地、承包地进行流转或有偿退还集体,城关镇双垭村今年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立以烟草和油用牡丹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园区,为部分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户提供就业机会;四是发展产业稳致富。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扶持移民户发展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烤烟、蚕桑、蔬菜、药材种植等产业,引导搬迁群众“上山”发展产业,促进移民持续增收,并协调做好搬迁群众医疗、养老、子女上学等方面的转、并工作,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何蓉 通讯员 陈守敏 温华鹏)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