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 改善民生 惠泽百姓 兜住“稳稳的幸福”

12.11.2015  09:33

    制图/陈丹

 

        安居乐业  百姓夙愿变成现实 
        对于很多人,今年的冬天将不再寒冷。 
        10月20日,陕西榆林市体育馆内人头攒动,前来参加选房的市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天,榆阳区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举行租赁型保障房公开选房仪式,3336户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抽到房号券的林雄春迫不及待地给丈夫打电话,将抽到的楼号、楼层告诉家人。她说:“以前和老人一家4口挤在不到40平方米的小窑洞里,今天终于租到了价格便宜的房屋,虽然面积小一点,但水、暖、电、气样样齐全,住着比较舒心。” 
        为推动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我省积极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调剂政府性基金、整合专项资金、优先使用省级地方政府债券、利用国开行棚改贷款、组建融资平台发行私募债等一系列措施,筹措资金全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连续5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居全国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91.5万套,竣工100.27万套,分配入住87.17万套,更多家庭享受到“安居”的阳光雨露。 
        与林雄春一样感受的还有陕西丹凤移民户刘祖俊。“五年前,我家住在丹凤石槽沟阳河村,生存条件很差,生活困难,加上一场洪水冲毁了我的家园。多亏党的政策好!现在,我搬迁到竹林关镇丹水社区,不但享受到了政府6万元的移民搬迁补助,还做起了建材生意,每年收入10多万元!”采访中,刘祖俊脸上露出了笑容。 
        自2011年我省启动陕南移民搬迁以来,已累计投入595亿元,使32万户112万人搬迁到安全地带。5年来,移民搬迁新址无一户群众因灾受损,同时,搬迁群众人均年收入由2011年搬迁前的4151元,增加到2014年的7478元,陕南三市共减少贫困人口41万人。“挪出穷窝”让跳出“循环式返贫”泥淖成为可能,产业带动提升了其自我造血能力,城镇化加速、生态恢复等“溢出效应”开始显现。 
        今天,放眼三秦大地,民生改善远不止体现在安居上。 
        教育医疗均衡发展  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好的读书环境?怎样才能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在陕西,百姓所急、所想、所需,就是民生工程的指向标。 
        陕西蓝田县马楼初级中学地处秦岭山麓,地域经济落后,留守儿童多。学校共有430名学生,其中住宿生241名。“每天每个学生至少有50克肉,午餐米饭至少有一荤一素两种菜。”马楼初级中学校长刘晓莹说,学生和家长对省上推行的营养改善计划很满意,“学生们说饭菜比家里的好吃;家长说孩子在学校吃得好,自己外出打工也放心”。自2014年春季开学起,陕西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280万名学生免费吃上政府提供的营养餐。目前,我省已全面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的资助体系。学前教育实行免除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前一年幼儿生活费;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城乡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享受最低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可以说,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应助尽助”,实现了资助体系全覆盖。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有个头疼脑热就近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解决。”说起看病就医,家住宝鸡金台区东风路街道陈仓园社区的李大妈说:“如果我们行动不方便,还可以通过社区电话预约医生上门看病。”如今,我省不仅农民有了新农合,还出台了城镇居民医保政策,未就业的城镇居民、儿童还有大学生都纳入了医保,实现了医保制度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病有所医”,曾经的梦想,正成为现实。 
        织密“民生大网”  拓宽幸福大道 
        就业乃民生之本。五年来,我省逐年增加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让民生之本更加坚实。更为可喜的是,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带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社会就业,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实现了就业创业梦。“十二五”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94.69万人。除此之外,全省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了“十一连涨”,调整后月人均达到2302元。与“十一五”末期相比,人均月涨幅66.59%。 
        收入增加、医疗保险完善、新居新村林立、环境美了……这是当下三秦老百姓对幸福生活最真切的感受。为加快“美丽陕西”建设,“十二五”期间,陕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2200余万亩,淘汰落后产能1370万吨,单位GDP能耗下降16.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 
        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医疗保障、住房保障,让蓝天多起来……民生之网越织越密。五年来,人民群众分享到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而民生建设的数字背后,对应的是每一个幸福的三秦儿女,蕴含的是省委、省政府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未来生活变得幸福可期。 

        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改革也好,发展也好,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 
        回望“十二五”,“幸福感”是民生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国计民生,互为表里,本为一体。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基本需求层面入手,到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收入的稳步提升,到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空气;从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十二五”期间,陕西在教育、医疗、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共服务持续升级,绿色发展道路更加稳固,普通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拥有更多“获得感”。而不断衍生变化的民生内容,换个角度看就是一台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民生无虞,我们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终实现才有最坚实的基础。由惠民生到促增长,由保基本到促改革,实现的不仅是社会进步、经济增长,更包括人生价值、个体梦想。改善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开启社会活力的钥匙;不仅是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需求的力举,更是个体梦、中国梦竞相绽放的托手。 
        五年间,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背后,是关乎民生实际问题的逐项解决;一项项强有力举措的背后,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百姓笑脸。回望“十二五”温暖历程,沐浴在民生阳光下,幸福,是流淌在每个三秦儿女心底的快乐;而幸福的背后,就是五年间陕西自上而下积极推动民生改善的生动轨迹。 
        在民生善政的沐浴下,幸福,像花儿一样悄然绽放在百姓心间。一幅“幸福花开”的民生画卷正在三秦大地越绘越美。 

 

      (王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