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时光记录】改革的春潮

04.10.2019  14:31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村中的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胡迪生摄

  历史的走向,总是隽永深长。

  40多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释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动力。

  在小岗村农民按红手印的那个冬天,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伟大的实践征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陕西全面驶入改革开放新航程。

  冰河解封,大地开化。

  1979年9月,地处汉中以南30公里巴山腹地的南郑县(现南郑区)红庙镇铁匠街生产大队也曾有过像安徽凤阳小岗村一样的“秘密分田、包产到户”的壮举。时任铁匠街生产大队队长李云山说,当时为了让铁匠街生产大队150多口人今后都有饭吃,想着把全队的旱地和一部分边角水田集中起来,按每户人口多少平均分给大家,然后各家自主耕种,想种啥种啥,劳动成果归各家所有。这年秋冬,家家户户的地种得都特别好。铁匠街生产大队的“秘密分田”,为陕南乃至整个陕西的“包产到户”走出了第一步。

  

  海燕电视机生产流水线。 刘一摄

  陕西改革从农村起步,向城市延伸。农民工进城、个体户、企业承包经营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对外开放等重大举措不断推出……

  改革之初,为了激发国企活力,中央开始对国企进行“放权让利”的改革。陕西在1978年恢复企业基金制度的基础上,于1979年在47个国营工业企业中进行以利润留成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自主权试点,1980年把试点扩大到123个工业企业。1982年后陕西开始推行企业承包制。1984年4月又决定进一步放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选购、资金使用、资产处置、机构设置、人事劳动管理、工资奖金、联合经营10个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初步改变了企业只按国家计划生产,不关心市场需求,不关心盈亏的经济观念。一部分企业开始活了起来。

  1985年3月,陕西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搞活国营工业企业的十四项政策规定》,进一步扩权、让利,改善搞活企业的外部条件。接着又采取利改税等措施,使全民所有制企业一般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产供销自主权、用人权和内部分配权,企业的竞争意识、投入产出观念、开拓进取精神有所增强。在积极创造搞活企业外部条件的同时,陕西积极探索,试行厂长负责制,改革分配制度,并改革干部、劳动制度和管理机构。

  与此同时,陕西把积极发展城镇集体、个体经济作为扩大就业门路的重要措施来抓,并加快发展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发展并存的新格局开始形成,这对搞活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和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全省各地迅速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1988年9月,省政府作出《关于表彰郭建民等一百名农民企业家的决定》,授予100名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经理“陕西省农民企业家”称号,评比表彰了20名从事乡镇企业工作多年,为发展乡镇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地、县乡镇企业局局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陕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在这一时期,陕西国防工业民品制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军转民屡创佳绩,本土品牌蜚声省内外,涌现出大批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消费品品牌。如曾经风靡全国的“黄河”牌电视机。同一时期,“如意”“海燕”电视也先后出现。几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陕西电视机年产量始终居全国第一。这一阶段,陕西电视机有“黄河”“海燕”“如意”,冰箱有“长岭”,洗衣机有“双鸥”,摩托车有“渭阳”,这些军品转为民用的杰出代表在当时风靡全国。除了以军转民为代表的家用电器外,西凤酒、秦岭牌冰花保温瓶等在全国也享有一定声誉。

  当时一台18英寸彩电出厂价1350元左右,市场售价涨到2700元。即便这样,彩电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在“如意”厂当过17年计划处处长的王长民回忆,当时人们为了等一台彩电,婚期都可以推后,连放在库房里的坏电视机都被人盯上,“我们告诉人家电视是坏的,人家非抱走不可,说先抱回去,到时再修都行。

  西安市东大街骡马市见证了西安第一批个体户的诞生。 鲁冬生摄

  到1986年,陕西工商、商商、工贸联合经营迅速发展起来。西安民生百货商店与全国十大城市的13家国营百货商店,组成了全国最早的商业联合体——贸联会。在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中,有证个体户比1979年增长80倍,集体单位增长57%。个体商业在社会零售额中所占比重由0.1%提高到10.1%,经营非常活跃,品种繁多,群众高兴,市场繁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距离西安市钟楼不远的骡马市已初具规模,成为享誉西北地区的服装街。“一日三市”的盛况让现在的老西安人念念不忘:大清早卖早点,油条、馄饨、包子等小吃应有尽有;到了9点,早摊点开始撤离,服装门面开门营业,一天人流量能达到10万人次;晚上8点以后,街道中间就会摆出一排货摊,卖发卡、化妆品等时尚小玩意。骡马市成了西北地区时尚的风向标,这条街道上,贵夫人女装、金利来裤行以及各种精美发饰、皮包,颇受时尚男女们青睐。

  那时,国家已经取消了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那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粮票都有盈余。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安市民胡秋蝉说:“不用粮票确实比之前方便多了,而且买东西也不限量,人们不用再为吃不饱发愁了。”物资短缺和紧张,已经成为老百姓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这一时期,深化改革在陕西大地广泛兴起,得到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礼泉县袁家村被誉为农村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面旗帜;西北国棉一厂以改革推动企业腾飞,收入连年增长,人均实现利税1984年为2895元,1988年为4978元,4年提高了71.95%;陕西机床厂从实际出发,以改革为动力,由一个亏损单位发展为利税大户,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2亿元,比1980年增长11倍;西安民生百货商店,转换企业机制,扩大横向联合,开拓经营领域,探索产权制度改革,构想股份制新路,改革10年,企业年销售额平均以19.3%的速度增长,年实现利税以14.4%的幅度上升;国营长岭机器厂通过改革机构、明确责任,转移战略、保军转民,改变模式、面向市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87年产值上亿元、利税上千万元,比1986年翻一番,1988年国营长岭机器厂利税又比1987年翻一番。

  10多年的改革开放,陕西相继圆满完成了“六五”“七五”计划,为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1990年起,陕西实施的“八五”计划,继续深化改革,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战略目标奋进。

  春天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变化的时代开始了。(陕西日报记者 王向华)

  海燕电视机生产流水线。 刘一摄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