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一年艰苦探索和协作攻关小麦条锈病研究在杨凌取得重大成果

11.12.2014  16:20

2014年12月8日《三秦都市报》第13版

      本报杨凌讯(支勇平记者李杰)12月6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学专家王保通教授主持完成的“小麦条锈病菌新小种监测和抗条锈基因挖掘及其应用”研究成果,在杨凌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专家成果鉴定。
      据专家介绍,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发生面积大,流行成灾频率高,危害十分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由于小麦条锈病的高度变异性,病菌变异后常常造成生产上原来的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变为感病品种,给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进行小麦条锈病菌种群动态和品种抗病性变异监测、开展小麦新育成品种(系)抗病性鉴定、挖掘新的抗条锈基因并进行标记,不仅可以提前发现新小种、预测生产品种抗病性变异以及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病性情况,通过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及时预防新小种发展成为优势小种,通过探明小麦生产品种和主要抗源材料的抗条锈基因背景,可为小麦抗病育成提供新的抗病基因及分子标记,对于丰富小麦抗条锈基因库,延长小麦品种使用年限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国家支撑计划和公益性行业计划等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保通教授率领的专家团队从2002年开始,针对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的重大科学问题,历时11年艰苦探索和协作攻关,终于在小麦条锈病菌新小种监测和抗条锈基因挖掘及其应用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该成果经育种部门和在生产上应用后,大大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仅陕西省2011年-2014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较2002年-2010年,年平均值分别减少了126.4亩、284.2亩、77.5亩和297.3亩,有效地控制了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四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24.9万吨,折合人民币9.96亿元。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