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就业工作不断走向精细化,学校就业工作水平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 努力健全就业体制机制。 该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每年要向校长办公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进行专题汇报,分析就业形势,部署工作任务,出台促进就业工作的举措。同时,该校各学院也成立了由院长、书记任组长的学院就业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学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该校还将各学院就业率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指标,与招生计划调整相联系。目前,该校已形成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学生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积极作为、全校师生踊跃参与、就业工作机制体制健全的良好局面。
—— 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 该校就业办负责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动员与就业指导工作。每年向毕业生发放人手一册《毕业生就业指导问答》《毕业生就业政策汇编》《我的求职故事》等手册,在楼道布置《就业指导系列随手拿》宣传发放点、所有工作制度和流程上网上墙,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熟悉就业流程、了解就业政策。针对学校就业特色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就业领域,该校还邀请校外权威人士开展全校性的考试辅导,以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另外,还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选修课、邀请校友、成功企业家、职场精英,以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等方式广泛开展就业指导。 二是 该校各学院重点做好“一对一”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召开毕业年级、毕业班级会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和就业动员,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通过“一对一”谈话,掌握学生就业意向,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 三是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边疆地区建功立业。一方面积极邀请新疆、西藏等地的用人单位到校召开专场招聘会,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择业观,在每年毕业典礼上对赴新疆、西藏的学生表彰奖励,营造出毕业生去西部边疆地区就业的良好氛围。 四是 加强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该校每年给予 5万元的临时困难补助,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就业专项困难补助,帮助毕业生“走出去”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招考和招聘活动。同时,积极争取和执行国家和陕西省各类奖助政策。 五是 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工作。每年要求各院成立“未就业毕业生工作小组”,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工作台账,学生毕业后继续通过就业网、微信、QQ等信息平台发送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暖人心。
—— 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一是 精心组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该校按照大型招聘会办好、小型招聘会办多的思路,每年举办大型招聘会5-6场,校园专场招聘会百余场。 二是 广泛收就业信息。以学校就业网为主要载体,安排专人通过网络、报纸、信函、校友等途径全年收集就业信息,每年发布各类就业信息近万余条,基本做到了全国各类公务员招考信息无遗漏,企业就业信息数量大、范围广。对与该校毕业生专业紧密联系或毕业生普遍关注的就业信息,该校还进行统计追踪,毕业生报名后通过培训、模拟考试、模拟面试等方式全程跟进。 三是 积极探索利用QQ、微信、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为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减少中间环节,该校在就业信息的发布上实行扁平化管理,该校就业网是信息发布总平台,在此基础上,每年建立多个千人 QQ 群,分学院、专业和学历将毕业生全部纳入QQ群,一般信息用QQ群即时发布,汇总信息在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发布,重要紧急信息用手机短信直接发布。
—— 努力开拓就业市场 。 一是 针对该校生源信息和专业特色,全面搜集整理“全国上市公司库”“中国500强企业库”“知名律师事务所库”“历年重点用人单位库”“来访单位名片库”等多个数据库,通过邮寄信件、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电话问访等方式,邀请各界用人单位来校选聘毕业生。 二是 根据知名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和学校专业接轨的情况,组织有关学院“走出去”上门推介优秀毕业生。 三是 针对该校专业特色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紧缺的现状,每 年联系西藏公安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西部边疆地区用人单位来学校招录毕业生。
——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一是 该校自2012年起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了由教务处牵头,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齐抓共促的工作机制,制订并细化《西北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起草并实施《西北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使用办法》,投入创新创业专项经费35万,为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了制度和资金保障。该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共计支持校级立项项目297项,125项获得国家级立项,223项获得省级立项,获国家级立项数在省属院校中位居前列,累计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实务部门导师500余人次,直接参与项目实践的本科学生1600余人次。2015年10月,该校被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省属创业培训定点机构。 二是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该校积极邀请企业高管、专家举办系列创业讲座,配套开设了“创业大讲堂”“实务大讲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企业观摩等实践活动,联合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上市公司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教育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孵化已经创业成功,如“初晨网”“新锐青年工作室”等,实现了商业化运营和持续盈利。
(责任编辑:胡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