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味道

20.03.2015  18:12
        元宵节晚上,妻儿回家看电视了,我一个人漫步在柞水县城外河长廊上。一轮圆月在浮云中若隐若现,公路上的路灯和长廊栏杆上景灯倒映在河面上,让我仿佛徜徉在月宫中。

        我惬意的享受着夜晚的宁静,随意走着。微风飘过,送来一缕幽香。我精神为之一振:什么味道?很熟悉,却突然想不起来。它不同于妻子厨艺的清香,更有别于酒店饭菜的奢华,淡淡的,却沁人心脾。油茶!终于想起来了,是油茶的味道。想到油茶,故乡的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相对于我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柞水,我是外乡人。在柞水生活了二十年,已在此娶妻生子,文艺一点讲,是已开花结果。我自认为自己已融入柞水,是柞水人的一分子,习惯了柞水的风土人情、待人接物。可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清明、中秋和春节,不管身处柞水何地,却无一例外的思念已离我而去的奶奶、在故乡年迈多病的爸爸妈妈。

        从我记事起,不仅是我们兄弟、好像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会将吃过的桃子、杏子的核攒在家里,在路上见到桃核、杏核也捡回家,每年可聚集很多。春节过后,大人忙着种洋芋、锄麦苗,对我这样的小屁孩来讲,开学还有一段日子,农活又干不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砸桃核、杏核。由于每年都要砸,所以青砖上已砸出一分硬币、五分硬币大小的几个坑。杏核表面光滑,呈橙黄色,圆圆的,木质皮薄且脆,好砸,杏仁呈心形,胖嘟嘟的,我比较喜欢;桃核因没有保管好或者桃肉未吃干净,核表面发霉,在我眼里,不是多喜欢。同时桃核木质皮厚,呈椭圆形,非常不好砸,力道小,砸不开,力道大,连桃仁都砸烂了。到初十左右,奶奶就用热水将桃仁、杏仁浸泡,两、三天后,从铁褐色的水中,一颗颗地挤捏泡胀的桃仁、杏仁,便得到象牙白的桃仁、杏仁。而浸泡桃仁、杏仁的水、挤出的皮是绝不能入口的------有毒。

        正月十三、四奶奶会将面粉倒在铁锅里炒,随着铁锅温度的升高,搅拌面粉的速度也在加快。等面粉由白逐渐变成褐色,散发出浓浓的焦香时,就出锅盛在盆里。元宵节到了,天刚黑小伙伴们提(拉)着家里大人或者亲戚送的花灯,在没有路灯的村子里乱窜,呼朋引伴,吱呀吱呀的欢叫。等寒风中飘来油茶香味时,小伙伴就像快乐的小狗,一哄而散,赶紧奔向各自的家。回到家里,奶奶已将油茶做好,滚烫的油茶里,除桃仁、杏仁外,还有红、白萝卜丁、豆腐丁、熟黄豆粒、粉条丝、葱末、蒜苗末等。如果嫌稀,拿一个过春节时蒸的干膜,掰开泡在碗里;如果喜欢吃辣子,挑一疙瘩放在碗里一拌。边吃边喝,又烫又辣,又贪婪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那种味道,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上高中后,离开奶奶到丹凤县城读书,寄居在母亲单位。每天晚自习结束后,特别是下雨天或者冬天,走在昏暗的街灯下,“油茶------,油茶------”。一位老人略带沙哑而悠长的吆喝声,将我的脚步吸引到小吃摊边。热乎乎的油茶两毛钱一碗,还未到嘴,已是满口生津,心里暖洋洋的……

        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都变得急功近利、骚动浮躁,自己都说不清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我从超市买回色香诱人的卤猪蹄,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我从街道买回金黄圆润的炒黄豆,亦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今天晚上,在传统节日的夜晚,我离乡背井,与父母兄弟相隔一方,却联想起自  己童年的往事,我想,我是在思念着一个地方、思念着一些人。

        走着走着,从沉思中惊醒,我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