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而坚守:佳县教师张贵平乡村执教38年

16.03.2016  23:11
            她38年如一日,坚守在偏远乡村小学教书育人,其间“一人一校”执教33年,从一个青春少女变为温情长者,如今60岁,仍然起早贪黑,继续用慈爱浇灌着大山深处的学生,她就是佳县店镇刘顺家坬小学民办教师张贵平。

榆林市佳县店镇刘顺家坬小学民办教师张贵平在给学生上课 一人一校,薪火相传

            走进刘顺家坬村,村里大多村民都外出务工,村子显得很冷清。只有位于村子中央的小学不时发出琅琅的读书声,为这里增添着生机与活力。这所特殊的学校只有10名学生,占用1孔窑洞,里面除了必要的桌椅和壁画外,几乎再找不到什么装饰品,甚至连黑板都由一块木板充当。             “10个孩子当中,有幼儿小班4个、幼儿中班2个、幼儿大班3个、二年级1个,为了让学生的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都能跟得上,我采用复式班教学法,轮到给其中一个年级上课,就安排其他年级进行复习或是做作业。”据张贵平介绍说,这些孩子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只有她一个人长期在这里任教,由于刘顺家坬村深居偏远大山中,生活条件极其落后,曾经也有公派教师来过,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走了。             自从2006年她所在的墩山村小学倒闭后,张贵平就来到邻村刘顺家坬小学任教。每天早晨她从家里出发,步行25分钟赶到学校为学生做早餐,等学生吃过早餐后,再开始一天的课程。每天下午放学,她把学生交到家长手里才能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条路一走就是10年。
她是老师,亦是母亲               1983年的秋天,开学58天了,由于没人愿意来任教,墩山村的小学大门依旧紧锁。无奈之下,村支书找到了还在病床上的张贵平,再三央告她去担任村里的老师,以解燃眉之急。出于善心,她当即答应了村支书的请求,至此,开始了在本村长达23年的教学生涯。墩山村撤校后,村里仅有的5名学生面临着辍学的可能,张贵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一番考虑后,她决定每天领着这5名学生到自己新任教的学校上学,并照料他们的生活。             学生上学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张贵平的工作和生活却更忙碌了。长期以来,刘顺家坬村没有自来水,各家各户靠自己挑水吃,学校也不例外,所以,她每天都要挑好几趟水供学生使用。学生居住得比较分散,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遇到下雨、下雪天气,中午由张贵平负责给学生做饭吃,每次她到镇上办事还不忘给学生买糖果,学生亲切地称她为“老姨”。
因为热爱,依然坚守               张贵平从1977年参加工作后,38年时间都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说起自己的工作,张贵平无比自豪,她教过的多名学生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如今,他们工作在大江南北,却还时常抽空回来看望这位曾经的启蒙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店镇建立了教学奖励机制,凡是期末考试其中一门课程成绩排名在全镇33所小学的前三名,就奖励代课老师一面红旗,墩山村为了促进本村教师教书的积极性,给予相应奖励20元。1996年,张贵平荣获7面红旗,村里兑现承诺,给她140元的奖金,在当时,这算得上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在全镇也尚属首例。近年来,在店镇学区统考中,她所带的科目同样屡获前三,而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好教师”。             2014年,店镇学区要求解聘所有民办教师,正当张贵平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时,刘顺家坬全村人围住了她,希望她能继续留下来,哪怕她的工资由家长们自筹。就在当天,村支书和家长代表去镇上找教育专干说情,最终,村民的意愿获得了许可,她再次走上了三尺讲台。             “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更多的山区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为他们的成长铺设一条平坦的道路,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今天,张贵平无怨无悔;未来,她还一如既往地为山里的孩子送去希望。 (责任编辑:卢延辉)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