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工程技术复原西戎义渠“豪车”

11.01.2016  05:17
核心提示: 堪称中国古代第一豪车的西戎义渠“豪车”,1月10日再起波澜,西北工业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现代技术结合考古技术,借鉴东周至秦汉时期的类似车辆,终将“奇观数字”复原并使该车“重见天日”。

        最终复原的中国古代第一豪车

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讯(记者张彦刚) 堪称中国古代第一豪车的西戎义渠“豪车”,1月10日再起波澜,西北工业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现代技术结合考古技术,借鉴东周至秦汉时期的类似车辆,终将“奇观数字”复原并使该车“重见天日”。 

2006年,西戎义渠“豪车”在甘肃马家塬遗址被发现时,除车体表面以金、银、铜、锡、玛瑙等料珠装饰外,多已经化为泥土,但依然引起了考古界的巨大关注。西北工业大学从2012年开始,参与该考古项目的修复、分析和论证。余隋怀教授带领西工大的两个团队分别承担了车辆数字化复原和结构力学分析,充分利用工业设计与工程技术优势,实现了文化的再生。 

昨日,余隋怀教授向记者介绍,进入考古现场后,科技人员在考古人员的配合下,在多辆古车的遗址上经过测量,找到了有关车辆的原始数据及所有材料数据,包括遗址上各类残留金箔等装饰物的图样纹饰尺寸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东周至秦汉时期的类似车辆等特征,通过工业设计中数字建模和数据逆推手段,结合设计分析、结构力学分析与测试、数字化复原、再设计、数字化装配及运动仿真、复原工艺拟定等环节,终于在2013年的夏天基本上完成了西戎义渠“豪车”的数字复原,并确定它是在实用器基础上经过古代人精心装饰,主要是用于陪葬的礼仪用车。 

余教授说,在考古现场,他们发现了一根30毫米粗细的青铜车轴,经过数字化和力学实验分析,其最大程度可以承受3个成年人的重量,这与我国秦代车辆载用人数3人制基本一致。在采集数据恢复基础上发现,当时车轮上的管与辖的安装已经非常先进,车轮轮毂可拆卸替换修理,车体结构连接多用牛皮绑缚,有利于结构稳定。金银及其他车辆上的配饰与中原文化图形有所差异,但加工制作精湛程度,让今天的人们叫绝。车辆后部的V字形挡板设计,更有利于宽衣大袖的古人上下。这一次复原是一次文物考古与数字化恢复的跨界合作,它对于今后研究我国古代手工业时期的中国工业文化更具现实意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说:“这项跨界跨学科合作,将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