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联动生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9.11.2022  19:44

  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是我们党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的战略部署。作为外宣智库,中外智库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北京)中心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十年积累的“智库+外宣”品牌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话语优势,构建“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联动生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努力提高各省市外宣单位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水平,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智库力量。

  构建“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联动生态,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凝聚力、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在全国各省市建设“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这个阵地,将“”“”“”真正融入广大华人的血脉当中;深植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爱国之根,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把稳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的思想之舵,增强广大华人对乡情的感知,对文化的认同,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真正成为凝聚华人的精神纽带;借助“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平台,深挖革命文物、英雄事迹、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涵,赓续红色血脉,始终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勇担国际文化交流工作时代之责,通过“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这个平台,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业绩,展现新的作为。

   创新“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载体,增强国际传播凝聚力

  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走深走实,外宣智库责无旁贷。中外智库坚持以变应变,大力创新“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全面建设了“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等一批交流基地,形成了全国联动优势,实现一跃而起、独家引领,不断增强在国际舆论场的权威性、影响力。

  地方外宣工作是对外宣传工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有着丰富的外宣资源、宏大的外宣队伍、生动的外宣实践,是外宣工作的坚实根基、有生力量和不竭源泉。新形势下,地方外宣工作对于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地方生动实践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争取国际舆论引导权的责任更加重大。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外宣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央有关对外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构建“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联动生态,实现地方外宣的资源整合、布局调整、队伍建设、主体拓展、能力提升、方式创新等,根据东中西部、沿边沿海的客观实际、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形成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地方外宣格局。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昆曲、京剧演出等不断亮相国际舞台,一大批文艺作品火爆出圈让人们感受到了高质量文艺作品的力量,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了起来……走出去的中华文化正彰显出强大的魅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础,而文化自信自强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将使亿万中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有了这样的力量,新征程上,我们就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国际传播引领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必然趋势,是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我们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砥砺前行的光辉旗帜和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携手努力的共同愿景和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新时代外宣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致力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外宣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努力在世界上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要通过“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创新形式,注重展示好中国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基地”联动生态,提高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需要从国际传播的维度完成从引领力建设到影响力建设的转向。这意味着国际传播不仅要追求“讲好故事”,还要追求“强化效果”。

  引领力建设时期,关键是议程设置。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故事是新闻镜头中万物生长的叙事源头,因此要侧重讲好如何务实解决问题的中国故事,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更具传播力的中国经验,进而凝练出中国价值。如何取得国际认同的更大突破,增强国际传播的互联网思维,是当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所在。这就要求在实践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自我立场的单方表达转向全球视野的多元输出,通过在全国各省市建设“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从覆盖范围、受众规模等基础传播能力的提升转向强化价值认同和深度理解,从走向世界转向深入全球,开启国际传播2.0时代序幕。强化“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功能,特别要注意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获取多维度的评估信息,对国际传播效果实施量化评估,精准把握,最终客观得出实效性、认同度等效果数据,为引领力的持续提升策略提供依据,确保形成长效机制。

   构建国际舆论传播格局生态,夯实国际传播力、引导力

  提高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在国际舆论的维度完成从传播力建设到引导力建设的转向。这意味着国际传播不仅要追求“先发制人”,还要追求“生态构建”。

  传播力建设时期,关键是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必须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和外宣旗舰媒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力建设时期,关键是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坚持统筹部署、细化实施,积极构建“媒体+智库+民间机构+智能技术”的立体化国际舆论传播格局,全方位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控场能力”。

  如何适应世界范围内国际舆论斗争的新变化、新特点、新挑战,在更为严峻的斗争中,旗帜鲜明、及时迎战,是当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所在。一方面,要主动引领议程设置和报道框架,提高国际舆论场上的定向传播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际化社交媒体开展柔性外交,提高国际舆论场上的多向渗透力,积极借助民间舆论场力量,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的聚拢效应,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即溶和地域互动,进而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真实的中国。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强社交平台独立性的保护,审慎探索其作为民间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塑造与潜力挖掘。中外智库主办“国际人才交流网”,积极推动各类对外传播机构入驻“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柔性讲述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多向度传达中国声音,逐步引导海外民间舆论的认知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传播规律看,故事最有吸引力,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练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总而言之,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重点把握国际传播从引领力到影响力的提升、中华文化从吸引力到感召力的提升、中国形象从凝聚力到亲和力的提升、中国话语从运用力到说服力的提升、国际舆论从传播力到引导力的提升的五大关键转向,同时重点聚焦国际传播效力与能力两大维度,效力提高取决于传播理念的更新与策略的选择,能力提高取决于渠道的建设与实践的创新。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新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促进“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球认同,扩大国际传播影响力

  从中国讲中国故事到世界讲中国故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灌输的模式,还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独家垄断的局面——一方面,为我国政府和人民对外交流传播开拓新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人民宣介中国创造新机会。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被高度碎片化、去中心化、冗杂化,信息来源变得复杂多样,国际社会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领导人、社会组织,以及明星、网络名人甚至是普通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的关于中国的言论,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提供助益。

  在某种程度上说,相比于中国讲述自己的故事,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或许可以成为国际传播中出奇制胜的一招。新媒体背景下,在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上,让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中国扩大对外传播效力的方法和策略,也是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与结果。

  影响力建设时期,关键是全球认同,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更是全球寻找认同的过程。认同代表着共同的情感,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分享这种情感。全球传播遵循KUI模式(Knowing、Understanding、Identification),即先知晓、再理解、进而认同。随着全球化的加深,知晓变得更加容易,中国与世界的理解正在加深,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重塑全球认同的开端,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外智库连续多年开展“我眼中的china”系列活动,通过国际化的活动形式分享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获得了全球认同的赞许。

  二十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要求,更为国际传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外宣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的风范和魅力,充分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发挥智库民间交流的重要作用,通过专业化素养和国际化视野构建“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联动生态,深入研究全球重要议题,深度参与国际话题讨论,构建全球开放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与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一道共同参与解决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际社会搭建沟通与信任的桥梁,向国际社会广泛传播中国智库的关切和声音,为国家赢得理解尊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作者:吕晓光 中外智库执行主任)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