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专家回应乾陵石刻为何“洗澡”(图)

29.11.2014  03:36

 

27日,镇守乾陵的两尊“黑白配”石狮子 华商报记者 邓小卫 摄

  华商报讯(记者 周艳涛)昨日,华商报A07版报道了乾陵石刻被“洗澡”一事。昨日,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回应说,他们对乾陵3件石刻清洗时采取了无损和安全的清除方法,清除的主要是表面的微生物,而不是文物表面的包浆。

  马涛说,乾陵石刻一直露天保存,历经1300余年的风雨侵蚀,石刻产生了大量裂缝、裂隙,表面有大量的苔藓、地衣、霉菌等微生物菌群,导致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现象,对石刻本体造成严重危害。

  他们查看乾陵石刻上生长的地衣后发现,绝大部分石刻表面被绿色、白色或黑色的地衣所覆盖,这些部位一般都有雕刻花纹,雨后易蓄积水分。

  马涛说,针对乾陵石刻表面地衣生长的特点,工作人员在对乾陵石刻地衣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露天石刻文物地衣防治办法,以解决石刻文物的生物病害问题。乾陵石刻属致密石灰岩,孔隙度小,吸水性差,他们根据前期研究得知风化深度不大,清洗不会对岩石造成多大威胁,可进行清洗。主要用80℃的水蒸气、酒精和毛刷进行清洗。

  2005年,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中国砖石质文物保护基地)组织实施了唐陵石刻保护项目,主要清洗了乾陵1件石狮子、2件石人。至于有不少石刻为何是白的,马涛说,石刻原本就是白的,有的生长了地衣,就变了颜色。经过这几年观测,经过清洗的石刻表层材质的风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没发现对石刻造成的次生病害。

  马涛说,乾陵石狮子表面微生物的清除,不是在石刻本体上做的清洗实验,去掉的是石刻本体的病害。这种方法在国际上比较普遍,与我国传统对文物古迹的审美情趣还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