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 事后追索不如事先防范

29.03.2015  13:42

  近期,一座在欧洲巡展的“肉身坐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我国文物部门初步确认,这座“肉身坐佛”正是近20年前我国福建省大田县失窃的章公祖师像。目前“肉身坐佛”已被撤展,相关追索程序也已展开。

  国宝的“归家”之路即使曲折,终究还有希望。然而笔者关注的是,重要文物失窃并流落海外,多年来下落不明,保护措施是否需要完善?

  我国的文物保护,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官方保护的优势是专业技术和设备,而民间保护的优势是持有者与文物间血浓于水的情感,以及由此带来的非同一般的责任心。如果两种保护模式互相补充,可以增强对文物的“立体保护”。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我国的文物保护,官方与民间“两张皮”现象明显,从目前披露的章公祖师像被盗情况来看,即使在20年前,其保护措施也并不完善。而文物保护特别是防盗等专业设备高昂的价格,超出私人文物所有者的承受能力。

  文物保护,事后追索不如事先防范。对那些民间保护的文物,可以考虑采取“民保公助”的原则,即在其民间持有不变的前提下,由文物等部门设立专门项目,为民间文物持有者提供所需的保护设备、技术支持,并借助现代科技为文物建立严格、细致、唯一的“身份档案信息库”,使重要文物一旦进入市场或展厅,能够被迅速识别。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近代以来我国文物大量流落海外,“归家”之路“道阻且长”。如今,单就国内现有文物保护而言,关键是建立具有预防性、预警性的保护体制,从而让先辈留下的国宝在我们手中代代相传。(记者 庞书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