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城新区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缩影,新城新区在发展经济、集聚人口、化解城市病、探索未来城镇化方向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我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总共超过3000个,其中,国家级新区11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级产业园区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个。
新城新区数量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除了内在的合理性因素之外,也有地方政府行为上的非理性因素。个别地方政府盲目规划建设新城,设置超出当地实际发展需要的建设标准,妄图“一口吃成胖子”。然而其“求新、贪大、求洋”的做法以及不计债务规模和后果的投融资开发模式最终导致一些原本寄托着城市美好愿景的新城,逐渐沦为“死城”、“鬼城”。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不准造新城变‘鬼城’”,“不准乱举债摊大饼”。在此背景下,新城新区该如何发展?新城建设中存在哪些隐忧?新城新区总体上有何战略意义?如何才能使新城充满活力?新城又将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未来?
在近期出版的《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你或许能找到答案。该书是目前国内首部全面反映新城新区发展的系统性报告,全书共收录十七个章节,在科学理论研究和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新城新区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该书通过对中国若干个新城新区进行案例分析,全面总结了新城新区的10个发展趋势,并提供了观察新城新区走向的基本框架。《报告》的一大亮点是选取了若干新区作为案例,包括广东珠海横琴新区、河北邯郸冀南新区、江苏镇江新区、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等,剖析各新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报告》的另一大亮点是集结了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各国城市研究领域的专家,从国际视角阐述并展示了各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先进案例与发展历程。这些典型案例为我国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经验与启示,也为《报告》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元素。
正如编者所言:“新城新区的价值与问题,皆始于其‘新’。新,代表着成长,代表着新的生命力,代表着探索的方向。但也可能代表着稚嫩,意味着盲目和冲动,意味着不完善与不健全。我把其比喻成玫瑰花,不过可能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报告》的主编冯奎,现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作为在城镇化方面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他经常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发表重要的解读意见,参与国家重要规划的编写或评估。近年来,冯奎重点关注京津冀协调发展、新城新区建设、城市群发展、长江经济发展战略等重大城镇化问题,著有《中国城镇化转型研究》、《中外都市圈与中小城市》、《会客厅里谈城市》等。(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