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的思考

27.11.2014  17: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司法改革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带来了福音,同时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法院队伍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人民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又处于社会矛盾化解第一线,稍有不慎就会在网络等新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使办案法官承受社会各方带来的舆论压力。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树立法院干警队伍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活跃了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环境,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适应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

        当前环境条件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司法公正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为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法院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在新媒体条件下,通过庭审微博直播可以展现人民法院维护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通过公正廉洁的司法裁判可以展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通过公正高效的执行可以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和权威。信息化浪潮席卷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媒体的健康发展逐步完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消除痼疾实现阳光司法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期待和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法院每一次公开宣判都是一次广泛的法制教育。借助于新媒体,一个案件不只有当事人的参与,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清除司法领域的不正之风必须先从司法公开抓起。法官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观念,不断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客观公正地看待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新媒体表达出来的意愿,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使法官干警随时面临各种风险考验

        一是网络舆情压力增大。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司法公开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的关注度迅速提高。由于网络等新媒体上各种真假消息呈自主发布状态,有时一个假消息刚一出来,立即爆炸式扩散,情绪化渲染,往往真相还没有出来,在网络上早已经沸沸扬扬。面对如此迅猛鱼龙混杂的舆论环境,业务部门往往应对不及,消极影响易形成难消除。二是维护法官队伍形象难度增大。个别法官违法违纪事件曝光后,往往使整个法官队伍蒙羞。一个基层法院司法形象需要每一名法官每时每刻如履薄冰、谨言慎行的数年守护,而破坏它,几个小时就足够。三是法官个人职业风险日益增大。有的当事人在法院判决败诉后,缺乏理性,为引起舆论关注,在互联网上捏造假象,散布谣言,肆意漫骂,部分网民盲目跟风试图影响舆论风向,对法官公正审判形成社会压力。法官个人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当事人误解,轻则谩骂缠访,重则本人或家人面临生命威胁,使得法官在办案过程中由于案件审理之外的原因压力重重。

        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新媒体时代开展审判执行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司法改革指明了方向;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铺设了快车道。新媒体传播迅速,时效性强,舆论关注呈现出即时、互动的特点,这就要求人民法院不仅要及时公布司法信息,还要及时答疑解惑,与人民群众和各类网络媒体增强互动功能。近年来,法院审理案件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类媒体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民主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不能片面排斥因噎废食,要正确区别和分析当前新媒体总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媒体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

        (二)勤于学习钻研,勇于探索实践,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沟通应对能力

        一是要攻坚克难提高能力。“打铁还要自身硬”,要通过提高干警的职业素养,降低因个人能力不足导致的职业风险。法官干警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熟悉法律规范,而且要在司法实践中积累司法经验,提高对案件的掌控能力,提升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降低司法风险。面对日新月异的舆论环境,面对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只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掌握新时期司法工作技能,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拓展沟通渠道,增强沟通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法官队伍的良好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大干警更要刻苦钻研高科技知识,始终站在知识更新的前沿,站在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前列,与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同频共震,牢牢掌握在各种新媒体上的话语权,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从而全方位增强社会沟通能力。

        二是要坚持司法为民心无杂念。要自觉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司法为民宗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自觉践行“忠诚、公正、廉洁、为民”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牢记崇高使命,依法行使手中权力,形成勇于担当、仗义直言、冷静思考的职业素养。在抓队伍建设上,重点抓好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干警的宗旨意识,多做换位思考,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办人民群众满意的贴心事,深入开展群众观念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态度冷漠、推诿拖拉、简单粗暴等问题。把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招数融入到执法办案的司法实践中,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人情关系所动摇,从而不断提高面对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提高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能力,提高与各类媒体的沟通能力。

        三是畅通渠道掌握主动。要充分运用视频直播、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手段,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建立与媒体对话的良性互动机制,弥补媒体在获取事实证据上的误差和不足,使媒体接触到更为客观全面的事实,避免媒体给公众传递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保证源头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同时应该看到,社会舆论发出的各种意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情、理、法的交融汇合,同样可以发挥正面监督作用,促进法官公正办案,甚至帮助法官减轻来自人情方面的压力。

        (三)狠抓廉洁自律,防止授人以柄,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队伍建设自我免疫能力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打造一支过硬的法院队伍,必须警钟长鸣。一是要开展深入廉洁司法教育,引导全体法官干警要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身形象。要时刻提醒广大干警保持对道德法律的敬畏之心,坚守道德底线,坚持职业操守。二是要强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强化“案前预警、案中监控、案后查究”的监督防线。建立和完善围绕案件找问题、围绕问题查原因、围绕原因追责任的审判监督机制和职务监督机制,建立完善信访举报、投诉处理、案件监管等系统,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三是坚决查处个别法官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法官队伍的纯洁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个别法官的违法违纪行为必须坚决严惩以儆效尤。同时要把对个别干警的严肃处理同对广大干警的信任激励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广大干警“只要身子正,不怕影子斜”。要把处理人与教育人、挽救人结合起来,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既严惩个别腐败分子,又保护广大法官干警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