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起点

05.03.2016  11:24
 
  开栏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反映出对新时代特色和动力的精确把握和预判。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中央看齐,新发展理念就是陕西追赶超越的行动指针,就是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灵魂。

  本报从今日起开辟“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追赶超越”栏目,通过总结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展望“十三五”建设蓝图,就是希望全省上下能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新变革,不断提升落实新任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八百里秦川宏开气象,十三朝城阙再领春风。

  收官“十二五”,陕西给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开局“十三五”,陕西又将踏上追赶超越的新征程。

  站在这一重要节点,陕西经济已跨越历史步入新常态;承前启后,三秦发展铿锵有力正迈向新起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三秦儿女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踏上全面小康的民族复兴之路。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2011年初,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公布:提出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三个上台阶”,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2016年1月,根据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1.82万亿元。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成绩背后印证着这样一条规律——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战略判断: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速度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经济增长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然而2015年初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第一季度经济增速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实现7.3%,到三季度7.6%高于全国0.7%,在逐季回升中,2015年陕西经济增长最终交出了8%的答卷。

  多年来陕西经济很大程度依赖“油主沉浮、煤唱主角”的能源工业,经济结构的“偏重”,导致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能源化工产业遭遇断崖式下跌,陕西GDP增速大幅回落。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波动在上升期和回落期有不同的功能。回落期是调整期、消化期、淘汰期,正可以抓住机遇,利用经济下行所产生的“倒逼机制”,使企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技术创新。

  衡量一个经济体增长前景的方式之一,是看这个经济体是否有资源、政策能力和政治意愿去根据当前环境修复或改变增长方式。

  陕西经济结构、发展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新旧发展动力正处于接替阶段。2015年,非能源产业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9%。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闪存芯片、汽车电池项目和年产1500万部手机生产线相继投产,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7个国家级高新区占全省GDP比重达到25%;坚持“三个转化”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陕西煤化集团继延长集团之后跻身世界500强。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说,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追谁?超谁?是目标问题,但必须基于一定的速度保证。

  遵循新发展理念,“十三五”陕西提出在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从秦岭、六盘山的夹缝中喷涌而出,渭河在关中平原一泻千里,滋养着富饶的三秦大地。这条母亲河一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干涸瘦弱、污秽不堪。如今,通过245.5亿元的综合治理项目,渭河两岸已是莺飞草长、碧水长天。渭河的巨变述说着陕西“十二五”的奋进。

  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就是“指挥棒”。近年来,陕西在年度目标考核中,将生态环保的权重从12分调整到25分,充分发挥政策导向、考核导向、社会导向。

  以秦岭保护、渭河治理、退耕还林、“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强力推进,2015年,关中削减燃煤300万吨,西安收获251个蓝天。单位GDP能耗下降3.3%。五年完成造林2294万亩,保护恢复湿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

  天蓝水清,安居乐业,是每一个百姓的梦。

  白河县西营镇天逸社区陈晓青一家,原居住在偏远的大山里,是贫困户。在省上实施移民搬迁后,她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利用新居一层门面房,开了家托教所,托管社区留守儿童30名,去年纯收入3万元。她说,移民搬迁后不再担心地质灾害,还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5年7月,《陕南移民搬迁》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已完成投资456.7亿元,移民搬迁26万户88万人。

  陕南山区多年来总是跳不出“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省委、省政府转变思路,下决心用10年时间把占全省约十分之一的群众搬出深山,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彻底斩断穷根的新路子。通过“靠城靠镇靠园区”和“进城入镇驻社区”集中安置政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让4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移民搬迁是陕西遵循自然规律的一项举措。同时,陕西不断完善板块推进,关中创新、陕北持续、陕南循环,三大区域竞相发展,特别是陕南三市经济增速连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陕西城镇化率达到53.6%。“十三五”期间,陕西将按照“建设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基本方略,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2012年10月,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陕西段正式开工,2017年建成之后,西安到成都仅需3小时。2012年12月,西安至北京高铁开通,从西安到北京仅仅需要4个多小时。2015年,西安咸阳机场国际航线由8条增加到36条,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全球有13个经济体实现了持续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长,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实行对外开放。

  开放度曾是陕西的短板。“十二五”,我省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49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陕西交通从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变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陕西过去发展被边缘化,现在处在了“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位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十二五”以来,打造内陆开发开放新高地,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过20%,世界500强落户总数达到112家,经济外向度从7.9%提升到10.4%,极大提升了陕西的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8万亿元,超过规划目标8000亿元,年均增长20.8%,全省“两个80%”的民生承诺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跑赢GDP,三秦百姓分享到更多发展成果。

  石泉县后柳镇永红村三组村民柯亚菲,以前在省外打工,后来回乡创业,在镇上开起了“农家乐”,每年纯利润达到20多万元。柯亚菲的富裕折射出老陕的腰包越来越鼓。2011年,陕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2012年突破6000美元,2014年突破7000美元,2015年达7721美元。

  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是“十三五”陕西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立下的军令状。让每一个承诺都掷地有声,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是什么?就是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五年,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河之主脉就是新发展理念。理念是思想的灵魂。魂之所至,陕西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追赶超越;魂之所系,三秦大地正从头迈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