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汉造”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23.12.2016  22:04

  近年来,武汉积极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持续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新武汉造”加速崛起,工业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2016年,我市全力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提质效,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1-10月,武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7项。工业投资完成1824亿元。
      如今,全球首台常温常压储氢氢能汽车、3D NAND存储器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已成为“武汉制造”的新名片。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武汉造”正在崛起,武汉正全力打造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武汉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规划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从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到移动终端的世界级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方面,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从无到有,整车产量由66.9万辆增加至约170万辆,产能由80万辆增加至200万辆, 今年产值有望突破2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保持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五年来,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00户以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超过2500户。
      五年来,全市累计工业投资过万亿,签约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超200项,上海通用、东风雷诺、神龙三厂、东本二厂、80万吨乙烯、武石化炼油扩产、联想MIDH生产基地、华星光电、天马二期、中兴通讯光谷产业基地、格力电器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先后引进、建成和投产。此外还启动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项目,打造万亿级的“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和千亿级的航天产业链。全市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和5个新城区,已累计建成工业倍增发展区200平方公里,并启动智慧园区建设,成为承载重大工业项目的新平台。
      五年来,武汉重工业占比逐年下降,轻重工业比由21.2∶78.8调整为24∶76。在重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原材料等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占比由2011年的23%下降至15.7%,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附加值高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1年46.4%提升至51.4%,提高5个百分点。武汉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关键共性技术、战略高技术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近两年来,武汉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51项、省级奖励495项;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6003件,同比增长55%。涌现出了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和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设备、万瓦光纤激光器、3D NAND存储器技术、全球首台常温常压储氢氢能汽车、世界首台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天然纤维素材料应用技术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共主持研制国际标准27项。
      在武汉,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成长,如宁美国度、猫人服饰的个性化定制,奋进电力、华中数控的远程诊断维护,矽感科技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天喻信息、武汉新迪的“云制造”等。
      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01亿元,增长14.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2.2%,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目前,武汉市正全力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城市推进的样板,开辟出一条符合武汉实际、具有中部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为制造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武汉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时突出重点,先行先试,着力围绕新兴产业培育模式、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三大试点积极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武汉计划,到2019年,基本建立起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上月,1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到武汉实地考察评估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为武汉问诊把脉。院士专家们一致同意武汉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他们认为,武汉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具有强大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武汉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把制造业摆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制造立市、制造强市。专家建议,武汉要继续把制造业摆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选择优势领域,做最有可能走到世界前列的东西,并对产业形成颠覆效应,把武汉打造成世界级的先进制造基地,世界级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11月中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集中以罕见的密度和力度,关注武汉工业成就以及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新华社以《从“汉阳造”到“新武汉造”——武汉全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为题,深入实地,采访了武汉船用机械公司、武汉开发区、东湖高新区等,报道武汉产业发展变化,并介绍了“城市合伙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等武汉实践。
      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两天关注武汉制造,以光谷为重点,报道了我市产业创新。央视记者在长飞光纤的生产车间内进行现场报道。报道评价,从“汉阳造”到“光谷梦”,中国制造在武汉显示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人民日报头版以《中国制造孕育新动力》为题,文章说,在当今格局下,必须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武汉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从“汉阳造”到“新武汉造”——湖北武汉制造业崛起》的报道,专题介绍了武汉工业增长背后的答案、“中国光谷”营造的生态以及创新驱动形成的动力。报道说,近年来,武汉抓住创新“牛鼻子”,引导各类社会资源聚集,推动制造业走上创新驱动之路。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个性化定制、远程诊断维护、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制造等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成长。
      经济日报报道的标题是《湖北:创新驱动引领三大转变》。近五年来,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上一个千亿元台阶,2015年达到770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6家。文章认为,“传统制造业需要一双会飞的翅膀,创新是带动中国品牌飞向世界各地的利器。
      11月10日,中央媒体“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专题采访报道团来到武汉,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40多名记者走访了武汉船机、美的武汉工厂、长飞光纤等企业,深入采访、调研武汉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