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浅谈旅游产业的幸福属性

21.03.2017  11:43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衡量人们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指标。与之相适应,在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关注的同时,旅游业的幸福属性也渐渐得到一些关注和研究。

说到“幸福”,不少人可能还记得有一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颇有影响的调查节目。节目里,主持人拿着话筒对街头市民问“你幸福吗”?于是,“幸福”成为当时的媒体热词,而调查所触发的一些网友“吐槽”和“神回复”,则在全国范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看到这个节目时,笔者先后想到了正反两点。第一,我想如果记者和主持人改变采访对象,将提问抛给在观光的游客、在休闲的市民、在探险的驴友……那么,答案可能会大不相同——摆脱了日常工作、生活里的种种辛劳,将身心投入到一段“品质旅程”中的人们,精神状态一定是高度愉悦的。第二,如果记者正好采访到那些刚刚结束糟糕体验的旅行者,那他们的回答也可能会比市民们更让我们难堪——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正是因为一次糟糕的旅行,破坏了本已拥有的平静生活。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幸福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们知道,关于幸福的大多数描述或者分析,都是依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做出的。即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二是人的安全需求;三是情感归属;四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关爱;最后是自我实现。

有句话叫“旅行,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饶有趣味的是,当我们把人的五个需求层次与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做一个勾连、比较,会发现旅游业实实在在属于一个和“幸福指数”正相关度极高的产业。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子是否因为旅游变得幸福、旅程里的游客是否感到幸福,都直接与我们所能提供的行业产品的品质密切相关,六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游客的途中感受,甚至旅行后的生活。

糟糕旅行导致的最后结果,必然是人们对旅游这一行业整体水准产生怀疑。诸如“不去后悔一阵子,去了后悔一辈子”“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等大家并不陌生的调侃,貌似针对的只是产品品质,细想起来,背后包含的其实是对旅游产品设计者、服务提供者,也就是我们这些业界中人职业素养的不满、对我们职业情怀的吐槽。

事实上,当下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幸福产业”新时代。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有着这样的表述——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这段话,除高度概括并拓展了旅游产业的性质、功能、作用外,还首次肯定了旅游业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笔者理解,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已不是唯一特征和目的,其所承载的丰富社会功能得到极大认可,产业性质走向综合。

我们发展旅游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正如31号文件给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这一论述,实质是从经济到民生。换句话讲,旅游业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了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事实上,多年来,正是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使人民加速走向了幸福生活。从国内讲,在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涵养了生态,有利于环境保护;在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富裕了百姓,有利于社会和谐;在资源枯竭城市,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转型;在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融洽了关系,有利于民族团结。从全球讲,不同国家地区之间,通过发展旅游增进了了解、促进了友谊、交流了文化……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旅游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有着更为强大的“生产幸福”的能力和条件。

当然,我们说旅游业具有典型的幸福产业特征,并不是否认其经济产业的属性。相反,旅游产业的“幸福”属性实现是以后者为基础的。没有产业的充分发展,幸福产业的构筑只能是空中楼阁。

当下,中国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在进入全域旅游时代,笔者相信,从景区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旅游产业“幸福产业”属性的探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出版社)





责任编辑:罗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