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我省取得重大突破

27.05.2015  19:00

陕西日报》2015年5月24日第6版

      本报讯(记者 张梅 通讯员 鲁建伟)利用大数据分析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和农田墒情等信息可以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获取这些大数据,就要先给土地做“CT”。近日,为土地做“CT”的关键技术设备在我省取得了重大突破。中煤航测遥感局采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搭载高光谱成像仪成功实施了多次数据获取,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实施该项技术集成的技术团队。
      长期以来,国内高光谱数据获取只能依赖大飞机,导致数据成本大大增加,一般性科研和社会项目无法采用。另外,在多旋翼无人机上搭载的高光谱相机由于航时过短,难以获取大区域的高光谱数据。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千米左右低空遥感信息产业的发展。煤航在国内率先开展此项研究,攻克了无人机搭载高光谱成像仪的成像控制与操控系统信号对接、数据预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该技术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低成本获取的显著优势,能够克服传统航天技术手段代价高、时效性不强等瓶颈,可开展大范围,高频次的遥感数据获取,并大大降低费用。
      目前,该无人机可开展低空航摄、多光谱、热红外及高光谱遥感飞行,可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环保、水利等行业和领域。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集成采用无人机搭载微型高光谱成像仪,先后两次成功获取了杨凌揉谷试验区近3平方公里的高光谱数据。据煤航专家介绍,这套高光谱成像仪包括了128个有效波段,波长区间为400-100纳米,每秒钟可获取50×50像素的照片5张。同时,配备了一套1000×1000像素的全色成像仪,用于同步记录全色图像。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很好地分析出植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内有机物含量等信息。经过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质量达到了预期标准,是国内首次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上成功获取的高光谱试验数据。
      该项技术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旱区多遥感平台农田信息精准获取技术集成与应用”课题中“航空和低空平台传感器和信息获取”的核心成果。目前,煤航已经拥有电动和油动两种机型共四架无人机,可搭载四种传感器。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