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再接再厉,开启新一轮治渭大幕

08.07.2015  11:59
          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以来,渭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如今,为了进一步巩固治理效果,我省又出台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按照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的原则,对渭河实施新一轮系统治理,再用三年时间,彻底改善渭河水质。为了动员全省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治渭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本期环保周刊将刊登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五市以及杨凌示范区和西咸新区负责人署名文章,以期掀起新的治渭建设高潮。

西安 铁腕治渭 推进渭河水污染防治再上新台阶

西安市副市长 聂仲秋
     
          全省渭河变清三年行动开展以来,西安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通过强化监管,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绿大水生态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扎实推进渭河治理工作。2014年底,氵皂河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较渭河变清三年行动开展前均下降了81%,渭河西安出境断面也顺利实现Ⅳ类水质目标,西安市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渭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水十条”和省渭河巩固提高三年行动要求,我市已制定了西安市三年行动方案,将继续深入开展渭河治理工作,确保新三年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计划投入资金45亿元,进一步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污水得到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得到规范化处理处置。
     
          二是多措并举,杜绝污水直排。采取倒逼机制,严格管控,限期落实渭河西安段干流、支流排污口封堵、达标工作;按期完成我市城市污水全收集管网建设改造规划,重点实施34项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扩大截污纳管范围;采取联合执法等措施,坚决杜绝在河道设置污水直排口,疏堵结合彻底解决污水直排问题。
     
          三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在渭河及其支流沿岸新建23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泾渭、黑渭、涝渭等湿地,进一步降低入河污染物浓度;新建90个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实现养殖业排放无害化和资源化。
     
          四是落实“三个严格”,巩固提高渭河治理成果。严格准入,将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审批的依据,从源头上控制重污染项目建设;严格监管,坚决贯彻落实新环保法,铁腕执法,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考核,将渭河新三年行动工作继续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将水质改善目标任务落实到每条支流、每个断面和每个责任人,严防污染反弹,确保渭河治理成果的巩固提升。
     
          实施渭河流域治理,是全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西安市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完成渭河巩固提高三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宝鸡 提升渭河水质 打造生态长廊

宝鸡市副市长 武军
     
          全省新一轮渭河污染防治全面启动,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努力将渭河宝鸡段打造成生态河、景观河、安澜河。
     
          加快管网建设,完善治理设施。加快市区截污工程,年内完成渭河南岸、千河及清姜河沿岸截污管网。推进提标改造工程,确保十里铺等3个污水处理厂年内稳定达标,实现市县12个污水处理厂全提标。推进千阳县等4个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完善蔡家坡等重点镇截污管网。
     
          关转污染企业,强化源头治污。加快重污染企业关转步伐,年内完成法门寺纸业等2户化学制浆企业的关转,以及秦岭化肥虢镇分厂等2户氮肥企业关停。严格项目建设环境准入,杜绝新上造纸、印染、果汁、淀粉等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加快退城入园步伐,对超出环境容量、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全部搬迁入园。
     
          实施生态修复,提升自净能力。加快人工湿地建设,今明两年建成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15处,新增湿地153.6万平方米。深化渭河支流综合治理,通过实施防洪、截污和生态景观工程,对市区金陵河、清姜河等17条支流进行生态修复。
     
          推进连片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加大整市推进力度,推动渭河沿线已整治村庄提升成效,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扩大整治区域,将金台、渭滨、麟游等3个县区纳入整治计划,并对剩余688个村进行全面施治,率先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整治全覆盖。
     
          彰显整治成效,打造百里画廊。加快市区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眉县滨河新区等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景观提升和滩区整治,使“十里花海”、“千亩荷塘”、“万顷芦荡”成为渭河治理新亮点。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周边旅游景区和餐饮服务业发展。
     
          夯实治理责任,完善长效机制。把水质改善目标落实到各个县区、河流、断面,把治理项目分解到市级各相关部门、各污染源和责任人。严格实行督查考核,对进展缓慢、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实行问责问效。完善污染补偿制度,对水质超标的县区征收污染补偿金。对超标排放企业高限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咸阳 在新的起点上 推进渭河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咸阳市委常委、副市长 陈俊锋
     
          咸阳人民有治河兴水的历史传统,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近现代水利工程泾惠渠、渭惠渠,都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按照省委、省政府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的总体部署,突出建、管、治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全市水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14年底,我市列入渭河三年行动方案的85个项目全部建成运行,渭河干流水质保持在IV类范围内,实现了渭河三年变清目标,在省政府考核评估中我市名列第一。一是科学确定工作目标。按照“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原则,在省上下达的72个项目基础上,结合实际,自加压力,我们又增加了13个项目,使我市三年行动治理项目达到6大类85个,涉及落后产能关闭淘汰、工业企业污水深度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方面。二是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完成了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17家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任务。三是严格治理监管措施。以严格的环境准入,倒逼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全面推行环保网格化监管制度,对全市45家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实行第三方运营维护管理。四是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实行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包抓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制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责任机制。近三年来,我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已累计达到14.87亿元,为顺利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将新一轮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为新的起点,紧紧围绕把渭河建成安澜河、景观河、生态河的目标,努力推动渭河流域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力争渭河干流咸阳段稳定达到IV类水质,重要支流达到Ⅲ类水质。一是认真落实生态环境倒逼机制。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制度,执行最严格的环境标准,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持续加大水、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倒逼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继续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管网雨污分流、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水污染治理能力,到2017年底,主城区分流率达到60%以上,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三是加快生态治理恢复。加快实施《咸阳市湿地规划》,沿市域9条主要河流建设天然河流湿地,利用市域内分布的众多水库、池塘、污水处理厂下游等建设人工湿地。四是严格考核问效追责。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努力夯实各级党委、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责任。不断健全水污染防治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制定新的县界断面补偿费征收标准,实行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情况和水质“双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不仅要作为水污染防治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而且将体现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当中,对没有完成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一票否决”,并严格进行执纪问责,确保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深入推进。

铜川 系统推进 突出项目 抓标治本 保护三秦百姓的“母亲河”

铜川市副市长 任勇
     
          近三年来,我市按照省政府“渭河三年变清”的总体部署和《铜川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要求,切实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断面水质控制、生态基流控制三项制度,联防联治推动了整体防治工作开展。监测表明:石川河出市界断面化学需氧量为28㎎/L,氨氮为1.386㎎/L,达到了省考目标。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我们一是抓工程,上项目。投资10.71亿元实施了44个水污染治理项目,全面完成了漆水河综合整治工程。二是部门联动,强化监管。市水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20多家违法企业受到查处;市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坚持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督办和通报,实现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和工业废水全治理。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宣传形式,号召全民动手,积极参与节水、治污、减排和保护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以全面治理恢复改善我市石川河、洛河支流等水生态环境为目标,确保石川河出市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一是开展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屏障。恢复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加快药王养生湖、玉皇阁湿地、福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集中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对辖区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和两侧绿化。二是强化执法监管,确保环保设施连续稳定运行,污水达标排放。进一步加强市区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能力,促进再生水利用。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各级新建低污染项目全部进入工业园区,纳入统一环境管理,确保污染排放达标。四是强化城镇和农村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治理监管,实施好耀州区、宜君县、印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五是提高生态基流工程调蓄保障能力,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控网络建设。

渭南 铁腕治渭 严守渭河入黄关口

渭南市副市长 高洁
     
          自省政府启动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以来,渭南累计投资19.2亿元,完成118个治污项目,市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14年渭河出境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浓度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氨氮浓度较实施三年行动前下降63%,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在省政府考核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评为优秀。
     
          在新的渭河三年行动中,我市将不讲条件,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新目标的实现。一是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把建厂建网作为刚性任务,实行领导包联、挂牌督办制度,切实加快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再生水利用等重点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力争2016年基本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二是加强渭河流域污染监管。严格实行环保限批,加大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源治理力度,控制新增污染源。实行排污总量和浓度双控制,严查企业偷排、漏排行为。在生态基流保障和上游来水达标保障的前提下,确保渭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三是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渭河干流两岸、污染较重支流入渭口、重点排污口及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湿地建设力度,恢复和重建沿岸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做好农村污水、垃圾的处理工作,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降低面源污染。四是广泛宣传倡导公众参与。坚持把“渭河三年行动”同创模、创文、创卫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时曝光典型违法案件,动员公众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方式,举报环境违法行为。五是强化考核问责机制。继续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年考核制度,做好市对县的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夯实政府环境质量主体责任。坚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切实加大项目督办落实力度,并对污水处理项目进展缓慢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杨凌 通过持续 不断努力实现渭河安澜润泽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 张洪涛
     
          自2012年6月以来,渭河杨凌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2014年底化学需氧量年平均浓度较2011年下降15.8%,氨氮年平均浓度下降62.2%。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入区建设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先后对1户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关闭,对1户企业的生产线实施关停。二是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年处理污水100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等措施,杨凌城区汇水率达到98%,污水处理率96%,从杨凌进入渭河的排放水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大幅下降。三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近年来,我们以“渭河清水执法检查行动”为抓手,以国控污染源和畜禽养殖企业专项检查为重点,加大偷排和超标排放检查力度。四是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不断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五是加强境内河流流域整治。把境内漆水河、小韦河、高干渠、渭惠渠综合整治,与渭河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各项基础设施、景观工程等项目建设。
     
          下一步,杨凌将严格按照《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的要求,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镇、工业园区等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着力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二是选取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试点,严控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发挥农科城节水灌溉技术优势,大力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四是不断加大“三河两渠”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打造独具杨凌特色的水系生态屏障。五是强化区内饮用水源水质监控体系建设,实时监控水质安全。六是认真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加强对涉水建设项目的环保监管,加大对超标排污、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西咸新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渭河生态廊道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总规划师 李肇娥
     
          自2012年西咸新区全面承担渭河综合治理建设任务以来,已治理总长度约38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但目前渭河西咸新区段水质仍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一是区域环保基础设施薄弱,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约3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渭河,成为影响水质达标的隐患;二是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率较低;三是农村畜牧等面源污染治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我们接下来将从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落实环评政策,认真做好环评服务。在产业的选择上,西咸新区发展复合型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实现产城一体,涉及高耗能、高排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一律不批。
     
          二是突出治污重点,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区地处西安与咸阳交接的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薄弱,污水管网覆盖率低。为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新区强化结构减排,加强管理减排,突出工程减排。以新建污水处理厂、发展集中供热、拆改锅炉为抓手,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三是加强新区对各新城督导力度。新区对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实施领导包抓制,督促沿渭各新城分析治污形势,解决存在问题。加大突击暗访、交叉检查、专项整治的力度,全力推进新三年方案的落实。
     
          四是加大渭河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渭河治理工程实施。结合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水系两岸景色宜人、风光优美、宜商宜居的滨水景观带、城市功能绿色长廊。经过综合治理,渭河不但防洪安澜还变清变美,形成水清河畅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成为一条融入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美丽城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