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05.01.2015  10:58
  在经历了2014年严重夏伏旱后,冬灌时节,记者来到关中东部的省交口抽渭灌区相桥街办新李村谭家组,见到了正在浇地的孙忠利,老孙一边用掀压实水流经过的地埂,一边说道:“今年夏季太旱,上月底的雨水根本(对抗旱保苗)不起啥作用。去年冬天我的十亩麦子全是用渠水灌一遍,亩产550公斤。这不现在,渠水一到我就赶紧来浇地,麦子根壮苗粗,来年才能有个好收成!”

  “以前北干四支渠道老化严重,水流冲沙大,水损也大。前年我们实施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渠系水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从改造前的0.72提高到0.93。现在渠水流畅了,冬灌进度快多了!”省交口灌区北干官底站副站长李红军提起改造后的渠道特别高兴。

  渠道的好坏不仅影响灌区用水进度,更大程度上制约了灌区粮食的增产丰收。省交口抽渭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就是全省12个大型灌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占全省总人口1/4的12个大型灌区,在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灌区丰产丰收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省水利厅农水处一组数据就可以有力证明:12个大型灌区总耕地面积占全省28%。粮食产量占37%,果品产量占全省34%,油料占全省25%,是全省名副其实的粮袋子、菜篮子,也是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对全省农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前,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2014年全省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完成投资5.67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4.5亿元的126%。衬砌干支渠道296公里,改造骨干建筑物1435座,对18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

  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恢复灌溉面积31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30万亩的103%,完成斗渠衬砌310公里,农渠衬砌总长度744公里,改造田间建筑物6200座。
抓机遇强推动 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南干七支渠是下游渠,以前老化非常严重!灌溉用水紧张时,常用不上水!”省泾惠渠灌区新市站站长张晓冰说,“自2010年实施渠道改造后,水的利用率从过去0.65提高到0.91,现在每到灌季,看着满渠的水,心情好得很!”

  “今天是最后一天施工了。完工后再凝固上一周,今年冬灌引水就没一点问题了。”渭南市洛惠渠灌区管理局项目办副主任井德刚说。

  为解决灌区老化问题,陕西省从1998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灌区工程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省泾惠渠灌区自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累计完成干支渠道更新改造长度212km,完成各类建筑物改造1250座。先后建设完成了张家山水库大坝护坦、总干渠排砂漏斗、干支渠节水改造等工程项目,保证了灌区渠首枢纽工程和各级渠道的安全正常运行,渠系水利用系数从过去的0.48提高到现在的0.568,减轻了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扩大了受益区面积。

  据省水利厅农水处负责同志介绍,1998年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国家共安排投资35.3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02亿元,地方配套9.28亿元。目前,累计衬砌干支渠道2236km,改造各类渠系建筑物8345座,接近水利部水规总院核准骨干工程总投入的65%。新增输水能力72立方米每秒、引水量1.82亿立方米、粮食生产能力124万吨、经济效益8.6亿元。大型灌区项目实施效果十分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共安排投资11.80亿元,启动了8处大型灌区的73座泵站的更新改造,是国家发改委核准投资改造任务的62%。2014年全省基本完成改造任务的有35座泵站。累计完成投资78500万元,浇筑混凝土7.85万立方米,砌石6.48万立方米,更新水泵机组246台套,更换电气设备1320套。新增灌溉面积5.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8万亩,改善排涝面积57万亩,年均增产粮食870万公斤,年均节能1200万度。
抓管理严监管 进度与质量居全国前列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项目建设管理是对各级水利部门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检验和考量。

  省委、省政府把大型灌区和大型泵站项目纳入水利建设年度考核任务,省水利厅强化组织领导,每年与各大型灌区管理局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步伐。同时严把项目前期审批关口,明确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泵站由甲级单位编制,并由省发改委审批,通过多种措施有效提升了设计质量。2014年省水利厅会同省发改委对8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及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年度实施方案及时进行了批复。项目涉及8个大型灌区的65个单项工程,衬砌干支渠道278km,改造建筑物1350座,更新改造18座大型泵站。

  为确保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在资金配套投入上,建立了分级负责制配套制度,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地方债券、水利建设基金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使得配套落实率达到80%以上。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制定了《陕西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财务制度,并坚持定期检查、稽察和审计,加强资金监管。

  加强项目监管,开展专项稽查,并建立了奖惩激励机制,调动了各大灌区积极性,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形成强大合力推进项目建设。各大灌区管理单位按照法人负责、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四项制度”要求,精心组织,择优选定施工企业,严格执行合同,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严格实行“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落实“三检制”、主要施工程序旁站制、按单元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等制度,加强质量管理。还通过查现场、保进度,查管理、保质量,查措施、保安全,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

  2014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连续派出两个稽查工作组,共对我省6个灌区的项目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项稽查和审计,工作组认为我省大型灌区改造项目总体管理有序、质量可靠,进度与完成投资处于全国前列。
改造收效明显 灌区粮食增产丰收
    稳固的田间渠道犹似蛟龙一般守护在村落乡镇,冬灌季节,片片田地喜获充沛水源,放眼望去,各大灌区灌溉场面热火朝天,灌区水利条件达标,粮食必定稳产增收。

  在抗击2014年严重夏伏旱中,我省大型灌区不辱使命,夏灌每日斗口引水160多万立方米,日灌地18万亩,充分发挥了大型灌区在抗旱灌溉中的先锋和中流砥柱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省夏粮播种面积较上年减少1.2%的情况下产量达451.3万吨,增长6.5%。全省各大灌区在确保夏粮增产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全省秋粮产量略下降的情况下,灌区的秋粮仍是增产丰收。

  省交口抽渭灌区管理局余家站副站长樊永刚说:“现在大家的用水积极性都很高,渠道和泵站改造使灌区焕发了新活力,水能到田间地头,群众争相浇地,有老幼妇孺或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我们就组织专业浇地队提供一条龙服务,确保大家都能用上水。”

  “目前渠首已经引水5000万立方米,我们计划1月10日前完成引水6500万立方米,使灌区60余万亩小麦和葡萄等作物普遍得以灌溉。”省交口抽渭管理局副局长李浩清说。

  通过灌区改造项目的实施,各大灌区在提高农田灌排保障能力方面效益十分显著。作物需水的适时性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农田受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促使项目受益区农民对农业的投入空前高涨,灌区种植作物逐步从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向高产出、高收入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大幅度调整,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继2013年首次落实大型灌区抽水电费财政补贴政策之后,今年再次落实大型灌区高扬程抽水电费补贴4357万元。2014年省水利厅与财政厅就大型灌区末级渠系费用补贴也达成一致意见,拟在现有水价不变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灌溉水价结构,提高末级渠系费用标准,降低国有水价,年财政补贴6900万元,解决农业灌溉价外加价和变相加价问题,亩次降低群众浇地负担8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