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许可一批 提升一批 淘汰一批

30.05.2016  22:53

2016 年1月1日 ,《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已正式施行。依据这一《条例》,从今年3月起至12月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启动针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三小”)整治的飓风行动。10个月规范10万“三小”户——许可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这是一场硬仗。 

        1 、60万人的“生命线  
        5 月5 日 早上9时,摆摊到凌晨1时的刘媛才起床,又是一天重复的工作:买菜、洗菜、切菜、串签、调酱料……一般晚上22时,趁着管制比较松,刘媛和老公就赶紧偷偷把摊位摆出来,炭火一烧,客人就一下子拥了出来,“这已经很晚了,前一阵子都是从下午开始摆摊,赚钱都能多几倍,一天赚个一两百,一个月也就是万把来块。” 
        门槛低,收益快,收益好,这是食品小摊贩刘媛和老公一直不怕风吹日晒坚持的原因。据她说,即使有几次让城管收走了车辆,也没有动摇过她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在我省,“三小”有一个庞大的数字构架。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测算,我省总共有10万多户三小企业,1000多万消费人群,可牵连到30万人的就业问题,粗算下来涉及60万人的生存。 
        居民有需求是根本原因。以蔬菜水果为例,记者发现,有些居民认为流动摊贩自产自销的蔬菜水果相对便宜、新鲜,而且买起来方便。又比如,在校园周边的摊贩,多是自制食品,设备简陋,卫生状况差,但对学生而言,却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和需求量,这样的情况甚至吸引着一些市场内规范的摊主纷纷往外搬。 
        “大工业不能干的事情都是‘三小’去干,使得它们生命力顽强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基于庞大的数字,也说明一个省份的‘三小’管制是城市食品安全的基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刘忠琪告诉记者,“因为其牵扯的人数广泛,在管制同时,要求我们做到服务并存,不能让这条供给链断掉。” 
        既要管制,又不能一棒子打死,从三月开始的“三小”整治行动注定是不平静的。
        2 、给“三小”空间给监管底气  
        “我们家的手艺都是祖传的,哪有什么相关证件?”刘阿姨是东关南街一家卤猪蹄的老板,据说已经在这里开了十几年,生意火爆,却一直没办证。 
        根据“三小”《条例》要求,“具备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质量工作人员”、“须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餐馆必须有桌子板凳”等等,许多“三小”都不达标。根据《食品安全法》,要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必须要符合十二项条件,对于小餐饮小作坊来说,多为3-5人的家庭式经营,多分布在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建筑工地,一些制卖熟食半成品、豆制品多是流动摊贩,很难监管,无证经营仍然是一个难题。 
        “其实,也并不是不想管,是以往制度规范太有限。管起来我们赶一赶,收摊子,起不到太大警示作用。”工商部门执法人员郑冲表示,以前“三小”方面一直没有法律依据,管起来“没底气”。 
        2009年,《食品安全法》授权省市人大通过地方立法制定对小餐馆小作坊管理办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去年,陕西省出台的《陕西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填补了陕西省“三小”地方立法的空白。随后,省食药监管局陆续出台了相关配套管理办法,规定了“三小”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明确了对“三小”的许可、登记程序和审核要求、日常监管措施及行政处罚内容,为基层依法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在保证群众食品安全的基础上,省食药监管局专门针对“三小”降低了申请标准。“比如面积、桌椅数量等,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刘忠琪告诉记者,“给‘三小’更大的空间,也给我们执法人员‘有底气’的监管。” 
        3 、目标达到三个100%  
        三个百分百是我省食药监局对“三小”整治提出来的总目标:即要力争达到从业者知晓率100%、符合条件的许可和备案率100%、建立监管档案率100%。 
        “三小”《条例》一出,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实行许可制度管理,对食品摊贩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划定区域、时间,相对固定经营管理等,一时间成为社会焦点。执法人员刘冲说:“‘三小’数量庞大,分布较广,流动性非常强,在短时间内完成登记备案困难不小。”同时,也有网友在担心,对流动商贩摊点的备案发放登记卡,某种意义上是政府许可的表现,会造成当事人和公众的误解,不利于规范城市执法。 
        “城管规划,食药检查。”刘忠琪用八个字概括了移动摊贩的具体操作。他解释道,以往会造成混乱是因为“三小”里牵扯部门太多,问题增加,就会加剧部门间扯皮推卸责任。但以后,对食品摊贩将进行集中治理,按照科学规划方便群众的要求选择地点,由城管执法部门现场核实并审批,建立便民食品市场、便民餐饮服务区等,然后由食药监管部门统一对集中摊贩市场进行检查,避免分工不明的现象。 
        “三小”存在食品安全、疾病防控、卫生防疫等多方面隐患,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流动摊贩并没有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提供经营场所、字号名称,对工商登记言,可以给食物来源做起码的保证。从食品安全角度看,实行许可管理和登记备案非常必要。
        4 、10个月规范10万户  
        “最近,明显感觉移动商贩变少了,早起想买个煎饼果子竟然没了。”家住城东的小乔,原来早起要在天桥下吃个早点才走,现在除了爱心早餐就没有别的“杂牌”商贩了。 
        记者从省食药监管局了解到,目前,省食药监局已经开始行动,广泛向“三小”从业者发放《陕西省“三小”综合整治告知书》。其中要求,所有食品小作坊、小餐饮从业者尽快申请许可,所有食品摊贩从业者尽快登记备案。 
        同时,各个地区的执法部门也已经开始行动,“早上6时起,就开始巡查,直到晚上22时。”刘冲告诉记者,西安市执法部门为提升效率,还与各个街道办合作,共同巡查,提升效率。 
        “在保证群众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我们专门针对‘三小’降低了申请标准,对于无法达到标准的‘三小’户,我们也尽可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服务。”刘忠琪告诉记者。省食药监管局要求整治过程中既体现严管、保证食品安全,也要兼顾“三小”群体的生活。 
        许可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省食药监管局要求,力争在“三小”综合整治中建立“三小”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快速检验操作规范、技术支撑能力全覆盖;达到三个100%;从小作坊小餐饮生产经营场所布局混乱、物品摆放无序、环境卫生差、人员着装不整洁、相关证照不完善抓起,重点对主体资格合格、索证索票齐全、卫生防护有效、工艺流程合规、打击“两超一非”和制假售假六个方面进行规范治理,使全省“三小”规范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10个月规范10万‘三小’户,确实相当困难,这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和配合”,刘忠琪说道,“每一位食药监管工作者,都在努力打好这一场攻坚战,用实际努力捍卫舌尖上的安全。”(陈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