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思考

08.10.2014  11:12

 

近年来,旬阳县立足山区县情实际,大力推广“畜、沼、园”循环农业模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突破,引领现代农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但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在发展质量和速度上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现阶段必须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就该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旬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

(一)农业企业不断壮大。该县通过实施项目捆绑,整合农业、林业、扶贫、水利等部门项目资源,内培外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截至2013年底,全县注册农业企业29家,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提供劳动者报酬近3亿元。运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旬阳蚕茧经营公司、健兴魔芋、明文油桐、恒源生化4家公司被命名为省级龙头企业,永治生猪养殖、兴农种鸡场、新森林中药材、旬阳配肥厂被命名为市级龙头企业。其中,有6个企业完成11个商标的注册,10余个企业实现农超对接,“南黑山”乌鸡绿壳蛋、“冬青”狮头柑取得了无公害认证;新森林中药材、健兴魔芋两家公司办理了出口备案登记,初加工的拐枣、魔芋精粉已打入韩国和印度市场。

(二)合作组织蓬勃发展。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农户为单位“小而全”分散经营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该县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农民走合作共赢之路,截至目前,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86个,其中种植类99个、养殖类80个、农机类8个。其中,盛农中药材种植、荣胜生猪养殖、南黑山乌鸡养殖3个合作社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百强社;各合作社均建设了产业基地,以订单的形式为基地农户及社员提供全程生产服务,并负责产品回收;隆科、丰裕等30个合作社还出资创建了的现代农业园区。在“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下,全县合作社共吸纳社员15368人、入社农户9800户、带动36853人。今年,该县在进一步规范合作社运营管理的同时,又为隆科等10个合作社申报了国家级、省级示范社。

(三)家庭农场启动建设。目前,我国对家庭农场经营标准暂未有明确规定,但关于家庭农场的定义已达成共识,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省农业厅提出全年发展1000个经营规模大、从业收益高的家庭农场的建设目标。旬阳县主动作为,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旬阳县示范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的实施方案》,已备案登记家庭农场12家、工商注册7家,推荐城关北丰、双河新华、石门兴家、石门鸿运、棕溪现代农业5个家庭农场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并初步制定了《旬阳县家庭农场登记注册暂行办法》,相关工作正加快推进。

(四)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按照“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旬阳县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建设了自己的产业基地,基地连片形成基地村、基地镇,这些基地在为企业、合作社提高生产原料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稳步增收。据统计,全县畜牧产业已建设基地镇8个、产业强村170个,其中万头村30个,建设年出栏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300余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9个(万头场8个),生猪规模养殖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60%以上,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百万商品猪示范县;魔芋产业以10个基地镇为重点,带动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蔬菜产业以11个基地镇,发展商品蔬菜2.8万亩以上;全县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45个均为合作社或企业投资兴建,规划面积17.3万亩,建成3.58万亩,建成省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8个;烟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该县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烟叶种植十强县。在各产业基地的支撑下,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持续发展、特色产业亮点突出,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从政策支持来看,国家对农业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逐年增强,但仍然存在政策性缺位。一是国家项目扶持门槛高。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项目扶持逐渐由普惠转为重点突破,所扶持的对象多为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该县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能够达到项目要求的企业和合作社为数不多。二是信贷融资困难。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风险大,而经营主体通常也无法提供价值较高的资产进行抵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农业的支持有限;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商业银行利率较低,但贷款期限一般仅为一年之内,这对于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期发展,如:扩大生产规模、购置先进设备等,实质性的帮助作用不大。三是社会保障机制缺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农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及家庭承包经营相比,其产业规模大、投资高、风险高,但目前国家尚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该县推行的惠农政策保险也仅限于能繁母猪、水稻、油菜、玉米四项产业及部分生产设施。

(二)从产业规模来看,由于大多数农民对土地长期流转心存顾虑和担忧,产业规模扩张受影响。川道地区地势平坦肥沃、交通便利的土地往往处于城镇化建设的边缘地带,农民宁可土地撂荒也待价而沽,或只愿意短期流转;高山地区土地分散零碎,难以连片经营;加之农民法律观念不强,土地流转期内反悔时有发生,导致部分经营主体即使签订了长期流转协议,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不愿也不敢投入,少数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不到位,影响了产业发展。

(三)从现代化程度来看,大多数经营主体科技水平不高、运营管理不规范,产业化程度整体偏低。近年来,旬阳县长期留守农村的以老弱妇孺居多,大多数高素质青年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宁可外出务工,也不愿意在本地以农业为长期的职业,全县经营主体从业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加之农业技术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这些都影响了科技的推广应用;由于主导产业相对集中和发展资金匮乏,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不仅同质化现象严重,还存在科技水平不高、生产创新不足、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许多在县域内处于领先科技的设施、技术、品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并不具备显著优势;同时,由于血缘和地域的关系,企业家族化、合作社村域化也是该县新型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的桎梏之一,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实施,尤其是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收益分配等制度落不实,长远发展受限。

(五)从社会化程度来看,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社会化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就该县目前而言,农业企业和农户之间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专业大户和土地流转农户之间也只是单纯的契约双方,部分合作领头人和社员对合作社理念的认识层次不高、合作精神欠缺,有的农民参加合作社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潜在的“搭便车”心态,有的合作社只是发起人和少数几个理事的“创业工具”、“项目载体”,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合作组织的特质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涉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该县尚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企业、合作社牵总各个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信息不畅、合作零散、一致对外的竞争力欠缺。

(六)从发展环境来看,国家大型建设对旬阳县现代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化生产任重道远。“优质、生态、高效、安全”是现代农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等重点工程也对旬阳县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更严格的要求,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了压倒一切的政治性话题,该县是百万商品猪基地县,循环农业示范户达3万多户,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场4300户,庞大的养殖群体支撑着县域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2013年牧业产值达6.75亿元,占农业产值12.4亿元的54.44%,但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规模养殖场将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部分排污不规范、场址不合理的规模养殖场将被关停,相应的补偿标准尚不明确,农民在短期内群体性转产难度大,县域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任务重、压力大。

三、意见和建议

(一)配套政策要完善。政府在整合移民搬迁、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源,完善农业金融信贷等惠农政策的同时,要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基金、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范围,进一步加大帮扶的力度和额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改善农业从业队伍结构,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因地制宜抓规划。一要立足区域优势,科学选育主导产业。目前,该县已经形成了川道地区发展循环农业、中高山发展山林经济、河沟库溏发展现代渔业的产业集群式布局,但各地自然条件不尽相同,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平衡,涉农技术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帮助经营主体选育合适的主导产业。二要结合自身实际,确定适度的发展规模。经营主体业主要认真分析自身对产业规模的掌控能力,和能够支撑持续投资的财力状况,选择合适的经营规模和模式,避免贪大求洋所带来的管理失控、资金链断裂。三要严格按照农业区划,确保生态化发展。以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对环境保护的整治为契机,在做好新建经营主体规划管理的同时,对原有各经营主体进行彻底地清理整顿,深化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普及,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以畜禽养殖为重点,加大沼气等排污设施配套,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的规划,推行现代生态种养,确保发展、环保同步进行。

(三)科技支撑要凸显。政府要统筹各部门科技资源,尤其要做好涉农科技人才的管理、调配,提高科技人才待遇,重奖贡献突出的科研成果,在培养年轻后续科技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破解农业技术干部队伍新老断茬现象的用人机制;涉农部门要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为重点,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结合,以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引领农民科技素质整体提升,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引导经营主体从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等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各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应用和人才培育,每年要拿出一部分收益用于技术革新和培训,要重点对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农民培训,为提升科技水平和产业长远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四)主体发展要多元。专业化、规模化才具备市场竞争力,因而不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还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都对经营规模和和主导产业有明确要求,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原则,选择一到两个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做优、做精、做强,实施点上突破;就全县农业产业整体而言,在引导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后续产业,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确保农业产业整体、持续、高效向前发展。

(五)品牌效益要提升。政府要从宏观着手,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从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整合,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有组织地包装推介,有重点地培育名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扭转县域农产品品牌“散、杂、廉”的现状,以对外大规模、对内小群体的组织模式,串珠成链、聚沙成塔,打造旬阳品牌农业形象。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将畜牧干部一联三、农技干部抓示范等工作机制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夯实包抓责任和目标任务,确保培育任务高质量完成。各经营主体要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从经营主体内部做好纵向技术指导和产业帮扶,奠定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深化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企业之间等经营主体的横向联合,构建同增收、共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