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秋播小麦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22.09.2014  12:13

 

小麦是我县最主要的夏粮作物,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较大比重,但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红蜘蛛等病虫害以及麦田杂草的常发危害,对我县小麦生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开展秋播小麦病虫防控,是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与关键。务必采取有效措施,打好小麦病虫防治工作的第一仗,将小麦病虫害消灭在萌芽阶段,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一、严格执行种子调运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草害传播蔓延。植物检疫是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秋播期间,种子调运频繁,种子经销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种子调运检疫程序,严防小麦腥黑穗、小麦全蚀病等检疫性病虫杂草随种子调运传播蔓延。检疫部门严把种子调运检疫关,组织检疫执法人员深入种子市场进行检查,加大种子检疫监管力度,严禁从疫区调运种子。群众在购买种子时一定要选购有检疫合格证的种子。

二、合理品种区域布局,积极推广抗耐病品种。选用抗、耐病良种,浅山河边以绵阳31、汉麦5号、川麦60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川麦43、资麦1号。中高山区以绵阳31、汉麦5号为主,搭配种植川农16;我县群众多年习惯种植的绵阳19号小麦品种在生产中表现极易感染小麦条锈病,各种植户应自觉杜绝在生产中继续种植该品种,有效抑制和减少病害传染源。

三、调整作物布局,实施生物多样性治理。在汉江、旬河、蜀河等沿江河浅山川道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常发重发区,提倡扩种油菜、杂豆或撩荒休闲来年播种早玉米及烤烟等经济作物,以减轻小麦条锈病流行危害程度。

四、适期晚播,减少秋苗发病机率。播种过早会增加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的秋苗感病机会,形成病源的“桥梁田”,适期晚播可推迟或减轻秋苗发病。按我县情况,中高山区应在10月中旬播种,浅低山区在10月下旬播种,沿河川道麦区在霜降后开播,播在高产期。同时适期晚播可以避开杂草出苗高峰期,播种小麦时对已出苗的杂草有翻杀作用。

五、合理配方施肥,增强小麦抗逆性。重视农家肥的施用和氮、磷、钾配方施肥,一般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配合施用小麦专用肥50公斤,或尿素7-8公斤、二铵7-8公斤,保证小麦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性。

六、全面实施药剂拌种,减轻苗期病虫危害。秋播小麦进行种子药剂处理,对于地下害虫、蚜虫、条锈病、黑穗病等有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要求各镇根据当常年病虫发生情况实施秋播药剂拌种。

在条锈病常发区,每亩用15%粉锈宁20克或25%粉锈宁15克拌麦种10公斤,先将精选好的种子一半倒入内表光滑的塑料袋中,再将称好备用的粉锈宁倒入,然后倒入另一半麦种,扎紧袋口上下翻摇,将粉锈宁与麦种充分拌匀,即可播种。粉锈宁拌种应干拌,禁止湿拌,并要随拌随用。

防治地下害虫及蚜虫,亩用50%辛硫磷20毫升或40%乐果乳油20毫升,对水0.5公斤稀释后喷洒在10公斤摊开的麦种上,边喷边拌,拌匀后堆闷2~3小时播种。

或者亩用12.5%禾果利5克,加50%辛硫磷20毫升或40%乐果乳油20毫升,对水0.5公斤稀释后喷洒在10公斤摊开的麦种上,边喷边拌,拌匀后堆闷2~3小时播种,即可防病又可防虫。

七、开展冬前化学除草,控制麦田草害。

在小麦3-6叶期,此时麦田杂草基本出齐,杂草幼嫩、耐药性差,是开展冬前麦田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麦田杂草密度达30株/米2的田块,亩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30-40毫升,或20%2甲4氯钠盐水剂250-300毫升;对杂草密度达100株/米2的严重田块,每亩选用36%苯磺隆•唑草酮可湿性粉剂(奔腾)5-7克,或34%氯氟•唑草酮可湿性粉剂(飞腾)30克,或20%2甲4氯钠盐水剂150毫升加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20-35毫升等复配剂,对水茎叶均匀喷雾防治。防除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亩用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麦极)20-30克,对水茎叶均匀喷雾防治。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发田块,可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克,与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麦极)20-30克混合使用。配药采用二次稀释法,先给喷雾器内加少半桶水,然后加入所需的药量,充分摇匀,最后再加满清水混匀。亩喷施药液量水浇地不少于30公斤,旱地不少于45公斤。选择晴天微风天气施药,施药时间以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为宜。田间施药时应使用有扇形雾喷头的手动喷雾器或机动喷雾器,采用单侧平行推进法均匀喷雾,尽量使药液湿润杂草茎叶,并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喷药时要严防药液漂逸到邻近油菜、果树、蔬菜等双子叶作物田,以防造成药害。喷施除草剂最好使用专用喷雾器,如不能专用,使用后应注意及时清洗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