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考验
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深刻认识新时代党面临的改革开放考验?如何全面提高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本期观察版的几篇文章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编者
认识把握新时代党面临的改革开放考验(人民观察)
陈金龙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领导者,同时也面临改革开放带来的诸多考验。有效应对新时代党面临的改革开放考验,就要深刻认识考验来自哪些方面、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
改革开放方向性考验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改革开放能否按照正确方向前进。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避免发生方向性、颠覆性错误,是新时代党面临的重大改革开放考验。
坚持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成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把准改革方向、选择正确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在于始终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和发展道路。针对改革开放的方向性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为我国改革开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封闭僵化无法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旗易帜必然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改变,二者都会使改革开放偏离正确方向、脱离正确轨道。能否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是对我们党政治定力的一大考验。
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开放的目的在于借助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自己、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完善自己,而不能照搬别人、失去自主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又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既要加强战略思维,又要树立底线思维。要清醒认识、正确把握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做到应改又能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应开放又能开放的坚决开放,不应开放的决不开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开放达成预期目标。
抵制错误观点。当前,社会上对于改革开放方向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清醒正确,但也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和偏颇主张。有些人留恋过去,主张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有些人认为国有经济效率不高,主张彻底私有化。还有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受之误导,有些人以西方制度模式为标准衡量评判我国改革开放,甚至对西方制度模式盲目崇拜。我国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方向,就必须抵制和反对这些错误观点。
改革开放复杂性考验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旧矛盾交织的背景下展开的,对外开放也面临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如何凝聚改革开放共识、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从而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也是新时代党面临的考验。
凝聚社会共识的复杂性。凝聚社会共识对推进改革开放至关重要。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开放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改革开放初期,利益分化尚不明显,人们的共识容易达成。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不同群体基于不同利益诉求,对于改革什么、如何改革和开放什么、如何开放都有不同考虑。面对新形势,如何最大限度弥合分歧、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汇聚起强大合力,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必答题。能否在改革开放中加强思想教育、更好引导社会舆论,进而有效凝聚社会共识,这是对党的思想引领力的重要考验。
突破重点难题的复杂性。经过40年改革开放,难度比较小的领域差不多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推进改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习近平同志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对我国改革阶段性特征的把握。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意味着改革任务艰巨、改革难度加大、改革要求更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涉险滩、啃“硬骨头”,敢于触动深层次利益关系、化解深层次利益矛盾。如何化解各种利益矛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协调复杂利益关系,使改革开放平稳深入推进,考验着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
应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升。但也应认识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处于优势地位,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但一些国家逆全球化举动日渐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除了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我们在市场准入环节还面对越来越严苛的技术壁垒、劳工标准、绿色壁垒等,对外开放的难度不断加大。如何拓宽对外开放思路、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突破对外开放的瓶颈和障碍,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对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提出了新考验。
改革开放协调性考验
改革开放需要协调各个领域、统筹各种资源。增强改革开放的协调性,考验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
改革需要各领域协同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更需要各方面同向发力、协同推进,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如果某个领域改革跟不上节奏和步伐,就会成为短板,拖延整个改革进程。因此,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进一步协调好各领域改革的关系。
改革需要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利益、兼顾地方利益,才能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只有中央和地方协调联动,改革方案才能付诸实践、落地见效。为此,中央部门制定改革政策和方案,应在立足全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地方利益;地方改革也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向中央看齐。中央与地方上下联动和协调,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条件。这也对党的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考验。
对外开放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同时,要在对外开放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今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但面临的矛盾风险和国际博弈也前所未有,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关系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考验党的决策智慧和协调能力。
改革开放长期性考验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既有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会产生。改革开放的长期性,也是我们党面临的重要考验。
制度完善的长期性。改革的过程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日渐完备。但新的体制机制确立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又会出现新的不合时宜之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障碍。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远具有优越性,除了改革,别无他途。只要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完善,改革就永无止境。制度完善的长期性,决定我们党必然要长期面对改革开放考验。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长期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原有利益诉求、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诉求和需要。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长期性,决定我们党必然要长期面对改革开放考验。
对外开放的长期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已成为常态,人类日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都期待中国有更大担当和更大作为。中国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首先要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决定我国不会停下对外开放的脚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也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决定我们党必然要长期面对改革开放考验。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黄坤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