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时代的城市传统文化转型
10月16日,第六届“中欧文化对话论坛”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多元化历史语境中,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一时成为关注的焦点。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作为午夜书店的先行者,台湾诚品书店已成为台湾著名的文化景点,为人们带来智慧之光。继国内24小时书店走进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之后,6月21日,西安首批两家书店(嘉汇汉唐书城、万邦书城)开始24小时营业。这一切源于在纸质图书销量下滑趋势下,部分大型实体民营书店开始探索转型模式,力图通过与商业结合,充分开发书店文化的价值,以拓展边界。
可是,当手中的纸墨书香已被电子屏幕替代,坚守在书店里的身影越来越稀疏时,人们是否能再次品读以往的那种安静和从容,能否回归全民阅读?这不免成为笔者心中深深的疑虑。因为在西安两家24小时书店营业之前,24小时书店已成今年席卷全国的文化潮流,北京、杭州、郑州等城市陆续出现了“24小时不打烊”的实体书店,无法回避的是,也有不少24小时书店在试水中“夭折”,如上海的思考乐书局浦东店、深圳的星光阅读客栈等。所以,笔者试将其置于数字媒体出现的背景下进行理性分析,以破解目前图书出版业发展之困境。
冲击不容小觑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技术演进,在分别经历了Web1.0、Web2.0时代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之后,2010年以来的“移动化”趋势,人们能够有效进行“碎片阅读”,彻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大家的生活出现了一种“手机化”趋势。同时,自2010年我国(省)“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以来,带动了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消费行为。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3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持续增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50.1%,首次过半。这说明数字化出版物由于获取便利、方便检索等原因,对纸质出版物已产生较大影响。
智能终端的普及更是推动了社交化分享式阅读的发展,以“朋友圈”“订阅号”为代表,成为移动阅读的新亮点。这也推动了阅读内容提供商要转变以往以内容为主导的收费模式,转而拓展其他方式的活力空间,开拓新的盈利渠道。据IDC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3.2亿台;据易观国际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平板电脑销量为1718.1万台,市场冲击已渐行渐近。
寻求自身蓝海
据笔者调研,自选择在2014年夏至之日启动“24小时书店”以来,陕西嘉汇汉唐书城定在每周一、周三、周五、周六实施24小时营业;陕西万邦书城周二、周四、周六、周日实行24小时营业,并在夜间穿插主题活动,服务读者和市民。
据悉,活动主要内容有:“西安故事会”——夜读·分享(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和市民群众,开展名家读书评书、艺人趣谈文化、百姓讲述故事活动);“全家来‘悦’读”——夜读·亲子(倡导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阅读,设计亲子活动,在阅读中增进家庭成员的交流);“看电影品同名书”——夜读·同赏(在夜读场所播放影片和微电影等,并展出相应影视作品书籍,戏里戏外,共赏佳作);“流动图书服务”——夜读·街客(在人流量较大的书城门口、地铁口、商城、公园等,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点,提供桌椅台灯,引导街客夜读);“爱上夜文化”——夜读·共享(通过举行手工DIY、绿植换书、美食咖啡制作、音乐表演等互动夜读,引导夜读场所周边形成夜间餐饮、夜间购物、夜间文化活动等共建共享氛围)。
只是,目前这两家24小时书店的经营还没有实现盈利,24小时开放首日,书店晚21点后至零点前的销售额为一万余元,零点后至次日九点前的销售额是两千多元。但该结果已经让书城负责人较为满意,因为其夜间销售区域只是全书城销售区域的七分之一。但这一万多元根本不够当天夜书房的开销,“平均而言,夜晚期间的销售额要达到将近3万元才能做到基本的‘收支平衡’。”事实上,就连台湾诚品书店也经历了连续15年无盈利的初创阶段。那么,怎样使书店在数字化阅读时代寻求到自身发展的蓝海?
模式亟待转型
大型书店不仅面临产业内容的革新,在经营模式上也应实现成功转型。台湾诚品书店整体类似于一家精品百货。总共八层,每一层均以“诚品”为前缀做主题区,包括地下两层的“诚品美食”“诚品流行”,一二层“诚品视界”“诚品设计”,四五层“诚品风尚”“诚品生活”以及六层的“诚品文化”。而真正意义的诚品书店却只在第三层。
未来书城应是现代化的大型书店和商业购物中心新的结合。在该混业经营模式下,文化MALL的直接盈利并不来自书店,但书店等元素作为“文化标签”发挥着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可以设想,在该公共区域内,除实体书店外,咖啡馆、电影院、画廊、游乐区、小型演出舞台、文化沙龙、生活培训教室等消费设施可连锁设立;甚至,如果突破单体建筑,在扩建的群组建筑乃至小片街区内,出版社、广告、咨询、动漫公司及拍卖行等文化创意企业均可进驻,以提供专业领域的文化服务,体现“一天式”休闲而非仅限于“一站式”服务理念。
同时,还有这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资金问题。资金直接关系书城本身的全方位改造,主辅业联动效应、综合性经营效应的形成均赖于文化混业经营,需要有足够多元的经营项目,并提供尽可能舒适的阅读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由于书店本身盈利水平低,近年更是受到网络书店的巨大冲击,书店亦面临日益上涨的租金等开支,经营成本下降困难。加之文化产业投资回收期长,台湾诚品书店在15年亏损后开始盈利,是因为诚品书店的地产私有,将大量空间出租后产生的“不减反增”的租金收入使其度过艰难初创时期。可见,文化体制改革的“四个体系”之首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在当代意义重大,资金引入与持续跟进尤为关键。建议进一步打破所有制壁垒,实施跨域合作,在壮大自身实力基础上鼓励图书企业上市融资。
其实是管理问题。现代文化MALL虽然仍有书店等文化性经营项目,但其实际上已悄然转变为混合式的跨行业经营。须确保各经营项目间的平衡,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业态的共同发展。要用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重新考虑实施“人文化关怀治理”模式,很可能需要在引进外部资金同时,吸纳投资方的管理人力资源来对其经营管理进行系统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文化MALL的全新经营要求。当然,要实现文化城市圈的成功打造,政府政策的相关扶持同样不可或缺。
行文至此,记得曾有《纽约时报》评论认为中国发展过快,笔者认为并非经济发展过快,而是全民素质未能与之跟进。现在比如24小时书店的到来或许不能改变什么,却能够潜移默化地为这个城市注入文化的灯火,以提升城市品位。有人说,在德国看不到晚上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得热火朝天或满大街狂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本至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这个国家培养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
这种德式阅读可以总结概括为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或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国民素质的提升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原文刊登在《城市经济导报》2014年11月17日)
链接: http://www.ceeh.com.cn/html/news/2014/11/17/20141117050405_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