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刊:春节的那些事儿

09.10.2014  19:33

核心提示:“年味”就是一家人围炉夜话,听老人满含爱意的唠叨,陪孩子欢快地玩耍;“年味”就是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出的归属感,是一个大红的“”字下新朋好友互道祝福的问候......

      那些年我们尝过的年味儿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春节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中国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现;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体现了这一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
 

    腊月二十三

        祭灶神吃灶糖 锅灯不熄到十五

        晚上,要用被称为“刀头”的煮熟的大块肉、糕点、饴糖祭祀灶神,在灶前设置灶神牌位,上写“灶王府君神位”或“东厨司命神位”,两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给灶神牌位上粘点饴糖,意在封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向玉皇大帝说人间卫生、爱惜粮食、无恶习一类的好话,玉皇大帝便降旨保佑人间平安。等到腊月三十(年小二十九)夜,再点烛、供香、烧纸接灶神回家过年,希望灶神为来年赐福。有些地方由妇女沐浴后点“锅灯”送灶神。在锅中倒扣一只碗,碗底上放一盏灯具,用菜油与灯草点燃,另用一个木盆扣一挂鞭炮鸣放,送灶神上天休息和向玉帝言好话。“锅灯”通宵不熄,一直点到来年正月十五晚上,再用同样的礼仪接灶神下凡,点“锅灯”才结束。
 

    贴对联剪窗花 每门必贴每物必贴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腊月二十四

      过小年宴雇工 结清工钱好回家

        腊月二十四,一切农活、工务、雇佣关系停止或终止,称“长工短工,二十四日满工”。家有雇佣关系的,要准备一桌饭菜,宴请雇工。受雇的人既喜又忧,喜的是辛苦了一年半载,好不容易熬到过年,等主家在团年后结清工钱,就能回家团聚了。有的主人还会把受雇的人请到上席就坐,说感谢的话。忧的是怕主人家辞退自己,来年又要再找人家做工,因此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吃这餐饭。家中未请雇工的人家,这天也要准备简单的酒肴,全家聚餐。这些统称“过小年”。

      扫舍去尘 扫的早灾星少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家里的卫生,称为打扬尘。传说扬尘惹火,蜘蛛丝网祸,将打扫出来的扬尘等垃圾拌以五谷和茶盐,并点燃香纸,沿大路边丢弃,以示送走火星,免遭灾难。还传说这样做了,田里不长土蚕。这天打扬尘越早越好,认为“打得早,春来早,福星多,灾星少”。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玉帝私访言行要谨慎

        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如果说年后禁忌最多的一天是正月初三,那么年前需要小心谨慎的就是腊月二十五了,因为要“表现给玉皇大帝看”。话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后,玉帝会在二十五这天亲自下界视察,看看人间善恶疾苦,然后根据看到的情况决定来年的祸与福。所以,在过去,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祭祀祈福,人们说话办事也都小心谨慎,争取有个好表现给玉帝看,以博取玉帝欢心,希望自己来年能够有个好光景,因此,这天就被称为“接玉帝”。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物以稀为贵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集 洗澡洗衣去晦气

        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得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民谣中“腊月二十七,杀只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哪?这其实还是取的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腊月二十七这天,人们还要去赶大集,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无论贫富。


腊月二十八

题写桃符 打糕蒸馍贴花花

打糕蒸馍贴花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来被红纸代替。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 百善孝为先

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腊月三十

        祭神祀祖 清晨头件事

        大多数地方,年三十一大早就要打扫堂屋里的神龛,给家神菩萨披红,再用托盘或筛子托出煮熟的猪头、猪尾、礼酒,依次供在神龛、土地庙、泰山庙、水井前祭祀。有些地方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捉一只公鸡到土地庙去杀,烧香烛,燃纸钱,把鸡血浇在土地神像上,贴上鸡毛,求神保佑家禽来年不受野兽侵犯。晚上,由当家主人洗脸“燃九屏”祭祀群神群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上放一九格组成的木制“九屏”,“九”是多的意思,代表所有神灵都在此受祭。
 

丰盛团年饭 青菜白菜芹菜一样不能少

        团年饭是一年间最丰盛的一餐饭,倾家中所有,一样做一点,猪身上从头到脚、五脏杂碎都要入席,所谓“有头有尾,有蹄有腿”。年肉是不可少的,将几两重的腊肉块从中划几刀,与糯小米一起蒸熟,这是讨来年有肉有饭的兆头。团年饭桌上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等蔬菜,为的是老人给小辈夹菜时的封赠:“吃了青菜,待人亲亲热热;吃了白菜,做人清清白白;吃了芹菜,做人勤勤快快。”最后一道菜上鱼,寓意年年有余。  吃团年饭前要先“叫饭”,即请已故的长辈入席团年,请几位放几副碗筷酒杯,先酌酒,将各种菜肴往碗里夹一点,稍后将酒泼到地上,再盛饭,稍后将饭菜倒走,再将茶倒在地上。

      压岁钱不是钱 原是避邪品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烤火守岁家运红火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三十天,家家户户都要在火坑烧大火。农村各户将早已准备好的大树蔸放到火坑烧燃,这个树蔸叫“火主”,火主大,预示来年喂猪长得大,家运红火。晚上,全家人围着火取暖,叙旧话新,直至初一清晨“出天行”前,称为守岁。守岁时,全家老少依次洗澡换衣。即便不洗澡,也要把一对膝盖洗一下,预示来年有“口福”。


        正月初一

        凌晨出天行 财运滚滚来

        正月初一凌晨出天行,有的地方由当家人一边打开大门一边念祝福语:“财门大大开,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滚满一堂屋。”同时迎接财神菩萨回到原位,点香焚纸,敲磬鸣钟,敬祀天地、吉神、祖宗,鸣放鞭炮和“三眼铳”。此时,千家万户鞭炮声响,将新春第一天推向火热的高潮。有的地方则在门外设供桌,上供品,左右燃起火把,以示兴旺红火。由家长烧香叩头,燃放鞭炮,敬祀吉神,同时抱一捆木柴进屋,口里念:“财门大大开,金银滚进来……骡马喂得嘘嘘神,鸡子长得像草墩,鸭子长得歪歪神,全家四季享太平。”人们以这种方式寄托新一年招财进宝、脱贫致富的希望。

        正月初二

      财神菩萨过生日 敬财神求吉利

      传说正月初二是财神菩萨的生日,这天第一要事就是敬财神,求得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帛”。有人上门送纸印的财神或泥塑、木雕的财神像时讨取赏赐,要以钱物好好“打发”,以示吉利。财神有文财神、武财神和关圣帝君。文财神又叫“增福财神”、“财帛星君”,传说他是《封神演义》里的比干。武财神是赵公明,头戴缨盔,身穿铠甲,手持竹节钢鞭,他在《封神演义》中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因是四位专司金银财宝的神仙的总领班,故又合称为“五路财神”。明末清初,人们又抬出关公做财神。传说关公生前长于数算,又因他讲信用、重义气,为商家所崇祀。这天除了在家里敬祀财神,还要到关帝庙上香。

        正月初三

        媳妇回娘家 礼物带双数

        亲眷家人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五

        破忌开市   不以生米为炊

        这天被称为破五日。汉族正月初五之前有不少禁忌习俗,如妇女不能用针,称“忌针日”。这些被禁的活动,都得在“破五”解除后才能正常进行。这天,妇女不得出门,又传说是大米的生日,不得以生米为炊,而吃现饭(头一天未吃完的剩饭)。同时祭五谷神。又因这天是“牛日”,农村不动土,以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彩头。城里的商人这天开门营业,因此这天又被称为开市日。

        正月初九

        娱乐玩灯 “上九”办事一大堆

        正月初九,称上九日。古人认为九在数目中表示数最多、最大,因此为上。又称这天是“天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须隆重庆祝。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愉快,给玉皇大帝祝寿。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人们还认为上九日办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有“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一大堆”的说法。  

        正月十五

      家家户户要张灯 寓意人丁兴旺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即年三十火要烧得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花灯要精彩,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悬挂花灯,即谓张灯。灯在新年里带给人们一个新的希望——“添丁”。民间自古有人生一盏灯的说法,灯多寓意“人丁兴旺”。一些大户人家要扎一些花灯悬挂,主要有麒麟送子灯和榴开见子灯,灯的颜色多是紫色,“紫”与“子”同音,所以又叫“子灯”,象征“添丁”。

        划旱船舞狮子 龙的节数玩单不玩双

        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统称“玩灯”。城镇“玩灯”以玩龙、玩狮子、划采莲船、打莲湘、打耍耍为主。受佛教思想影响,龙的节数玩单不玩双,一般玩十三到十五节。节数越多越难玩,没有高超的技艺玩不转。玩狮子最精彩的是玩高台,即在几张摞起的桌子上玩。划干龙船,几个人打锣鼓家什,一个人拿装饰后的手杖代替船划子,在农户门前边划边唱,说一些称道主家的话,预祝来年吉祥。灵活机动,颇受欢迎。  

      祭厕神 此神原是姑娘身

        晚上,在茅房祭拜厕神,有的人家还要举行乩卜仪式,叫请紫姑。紫姑又称子姑、坑三姑娘,是中国神话中的厕所神。传说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因遭嫉于正月十五夜被暗杀于厕所中。玉帝怜悯,命为厕神。民间每于元宵在厕所中祀之,并迎以扶乩。

        赶毛狗  此狗不是狗是狐狸

      农村正月十五要赶毛狗子精。毛狗子是狐狸的俗称,人们认为它有三大坏处:一是喜欢偷鸡吃,鸡即“吉”,破人吉祥;二是“精人”,即成精后会勾引男人,直到把人“精”死;三是替鬼做帮凶,为鬼充当坐骑。用竹筒做成火把或用木梓油做成蜡烛备用,砍树枝搭棚子,放入草扎的毛狗子像,堆放未破节的竹筒和火炮树叶(女贞树叶,见火发出爆裂之声)。正月十五擦黑,在屋边及路边插上点燃的火把、蜡烛,然后烧燃毛狗子棚,一边打着“哦嗬”,一边高喊“赶毛狗子哟!”此时漫山遍野火光冲天,大人细娃男人女人的叫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本文来源:西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