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入秦岭
巍峨秦岭。
牛背梁。本版照片均为记者申东昕摄
6月的秦岭,一定是西安市民最喜欢的地方。夏日的秦岭,林深草密,空谷幽静,如画美景随处可见。秦岭陕西段72.95%的森林覆盖率,将炎炎夏日的热浪挡在连片的浓厚的树荫之外。
两年前,在秦岭山中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了“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殷切嘱托。
厚望如山,责任重大。
陕西自觉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标对表,牢记“国之大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为己任,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综合智慧监控系统,建立“天地一体化”、网络化与网格化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依法依规推进小水电退出,强化尾矿库治理,持续巩固“五乱”整治成效,抓紧制定产业准入清单,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A林长“当家”秦岭每片山林都有了守护人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印发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修订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全面加强保护措施,抓实抓牢保护责任,秦岭生态进入“高质量保护模式”。
2021年5月,陕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全省划分为5个责任区域,省委书记、省长兼任省总林长。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齐上岗,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让秦岭四季常青。
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秦岭生态环境发生可喜变化。
初夏,安康市石泉县。汉江两岸,一排排垂柳随风摆动;云雾山上,成片的泡桐花开得绚丽夺目,点缀着满山的青翠。
5月21日清晨,云雾山国有林场云川管护站护林员唐承鹏拿起镰刀、带上喇叭,开始了新一天的巡山。
作为林长体系中的一员,唐承鹏对自己管护的山林非常熟悉。从18岁进入林场,25年来,他走遍了这里的每座山崖、每条河沟。
“这个时节,来山里游玩的人增多。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是森林防火,还要防止出现乱砍滥伐、乱采乱挖的情况。”他说。
“林长的身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头衔,更意味着责任。这近5万亩的山林,是压在咱肩头上的沉甸甸的责任。我既然是林长,就要对林子负责,守护好它们。”唐承鹏告诉记者。
随着林长制在陕西全面推行、全域覆盖,秦岭的每一片山林,都有了这样的责任人。林长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秦岭的每一片林子。
4月6日,省委书记、省总林长刘国中,省长、省总林长赵一德签发了陕西省第1号总林长令——《关于做好2022年全省林长制重点工作的令》。总林长令要求各级林长坚决扛起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责任,切实组织实施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秦岭国家公园2022年底前如期设立,持续开展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
“过去,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上,都是基层林业部门唱独角戏,难以满足林业资源修复、保护和开发的需求,并且常常存在人力、资金不足,执法强制力不够等问题。”省林业局林长制办公室秘书处处长张陆军介绍,“林长制的思路,就是通过抓‘关键少数’,在绿化造林、林业产业发展、森林防火、涉林案件上,让秦岭保护工作从单打独斗的局面变成了总林长牵头抓总,各级林长督促落实,林业、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财政等各部门各司其职,联合施策,解决问题。”
目前,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率达到72.95%,森林蓄积量达2.26亿立方米,秦岭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升。林长“当家”,让秦岭山更青、树更绿、风景更美丽。
B创建国家公园秦岭保护迎来全新时代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陕西的不懈努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2021年10月,秦岭国家公园创建获得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秦岭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行动。这也意味着秦岭核心资源将得到完整原真保护。
秦岭具有典型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特征生态系统和明显垂直带谱,保存了许多古老、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具有突出的国家代表性。创建秦岭国家公园,对维护我国南北分界线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中央水塔、筑牢我国地理中央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秦岭国家公园标志公开征集初评会”在西安国际设计中心召开。经过激烈讨论和严谨的评审打分,30个作品突破重围,进入终评环节。
活动主办方之一、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刘永华告诉记者,截至3月31日,征集活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作品300余套。投稿者涵盖设计师、大专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其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只有13岁。“人们在不同的城市,从不同的维度,为秦岭国家公园标志设计贡献智慧,期待秦岭国家公园正式创建。”刘永华说。
秦岭国家公园的创建,为进一步完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持之以恒有效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契机。
按照创建要求,陕西将从“科学确定边界范围和分区”“有序调处矛盾冲突”“提出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社区转型发展”“加强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六个方面抓紧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创建。
围绕秦岭国家公园创建,陕西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完成营造林674.3万亩,管护天然林5300余万亩,恢复栖息地7000余亩。
在更多的政策支持下,拟设立的秦岭国家公园范围内基础设施和巡护、监测装备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基层一线巡护人员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管护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高山视频监测点245处,布设红外相机1241台,科研监测体系基本建成。
这一切,都是为即将到来的秦岭国家公园做前期准备。
“创建秦岭国家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关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作为秦岭生态卫士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秦岭国家公园前期办公室葛安新教授说。
秦岭是一片“绿海”,蕴藏着无限生机。
伴随陕西在秦岭生态保护举措上的一次次“重磅加码”,“林海”起伏、绿色无边的秦岭,将迎来崭新的面貌。
C播撒“绿色种子”秦岭保护成为全民行动
秦岭处于我国腹心地带,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中华地理自然标识,是中华民族生态的脊梁。
如今,播撒“绿色种子”,守护好秦岭生态,在三秦大地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2021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发布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空间治理白皮书》显示,近两年,秦岭范围年均义务植树人数超过410万人次,栽植苗木2100万株,尽责人数及募集资金居全国前列。除此之外,中国绿化基金会、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社会机构积极行动,组织开展“熊猫食堂”“鹮田一分”“爱鸟护飞”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极大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秦岭生态保护的热情。
“这是一株珍贵的野生红豆杉,距今已有250万年历史,和银杏一样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5月19日,来自商洛市柞水县城区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上了一堂有关山水植物的自然课。
讲解员带着孩子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路线进入羚牛谷,一路登上月亮垭,探寻了解各种野生动植物、体验巡山过程,给他们讲巡山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
“以前只是从书本中、电视里认识秦岭,这一次身临其境,感受更加直观。原来,秦岭里的树木和鸟兽,也像人类一样会呼吸、有情感,这让我觉得大自然好可爱。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己所能去保护秦岭。”13岁的中学生周煜岚说。她取下背上背的画板,就地坐在有些青苔的大石头上,细细临摹起红豆杉的模样。
如今的牛背梁,成为孩子们“没有围墙的教室”。在“森林课堂”中,孩子们近距离观察植物、土壤、岩石,认识虫鱼鸟兽,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让大家关注秦岭、走进秦岭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动更多力量来保护大秦岭。”陕西牛背梁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恒说,“希望更多青少年参与到森林研学活动中来,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让绿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来牛背梁的游客发现,游客中心前的广场上,增设了很多生态文明宣传牌,除了图文并茂的科普知识,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还会出现相应的视频介绍。
“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我们能够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离不开大秦岭的好环境、好生态。”来自西安的游客钟先生说,“爱护秦岭的一草一木、义务植树、不乱丢垃圾……从这些小事做起,自觉行动起来,我也要做秦岭生态卫士!”
春风入秦岭,列翠满长安。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陕西全力以赴守护好大秦岭,让秦岭的绿色更加浓厚、秦岭的景色更加美丽,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之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申东昕许奥博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