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更广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30.03.2018  20:53

    ——中国 自贸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陕西新实践

  又一个春天来临,三秦大地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陕西自贸试验区也迎来一周岁生日。 
  一年前的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运行。作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内陆自贸区,陕西自贸试验区从诞生之初就承载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努力将自贸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接下“国家任务书”的那一刻,陕西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接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陕西要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担当更大使命、承担更大任务、发挥更大作用。如何走出一条既不负国家使命,又有陕西特色的道路,为陕西和西部乃至全国推动更高层次的、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开放创造经验,引领转型升级? 
  一年来,陕西始终扣住这个问号书写答案: 
  做内陆改革开放的破局者。 
  做中国向西开放的探路者。 
  做“一带一路”上的先行者。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一年来,奋力于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陕西,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雄心与活力。在圆满完成国家赋予“规定动作”的同时,陕西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自选动作”:165项试点任务全面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运营,“微信办照”经验在全国推广……全面深化改革由此步步为营、不断深入。 
  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区域谋发展,陕西自贸试验区用行动铿锵作答,全身心融入到这项世界瞩目的“国家试验”中。不断锐意变革的陕西让历史悠久的欧亚大陆腹地迸发出发展新活力,开放、创新、多元、共赢的“新丝路”交响乐正在奏响,为新时代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打造中国改革开放“新名片” 
  大盘谋局,首在度势。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扩围,到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试验区增设,再到辽宁、浙江、河南、湖北、四川、重庆、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挂牌,“1+3+7”,一个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自贸区战略新格局已然形成。 
  历史的纵深,铸就战略的高度。 
  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今昔过往,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三秦大地奋勇争先、追赶超越的执着与急迫,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陕西自贸试验区”所承担的使命和担当。 
  一方面,陕西具有区位、科教、能源、文化、军工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陕西发展已经站上了新的起点,但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外向度低、发展不足、产业不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陕西。 
  如何把陕西的区位、矿产、科教、文化等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如何加快推动产业优化配置,变优势为胜势,让陕西在西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一带一路”沿线拥有更强的区域竞争力与经济辐射力? 
  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破解陕西发展难题,为西部大开发孕育新的发展势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安装新引擎,找到了新的支点,打开了全新路径。 
  一子落而满盘活。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以国家战略视角看,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核心要义是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更广、更深领域拓展。 
  全新的国家使命和国际化视野,让陕西踏上全面开放新征程。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从产能合作方兴未艾到金融服务创新步伐加快,从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到投资贸易便利化快速提升,“物理”变化不断发生的同时,管理理念等方面也在不断发生“化学”反应。 
  自贸试验区开始给陕西经济发展换装新引擎,市场、资金、产品、技术、文化,陕西正在多维度、新层次上与西部、与世界融合、融汇、融通,为西部新一轮开发开放注入强劲动力。自贸试验区正在成为吸引全球眼球的经济概念,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名片”。 
     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陕西智慧” 
  开放是“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共同主题。 
  在这片119.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中心片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杨凌示范区三个片区组成的陕西自贸试验区,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被打上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国家发展“烙印”。 
  投资自由化、贸易市场化、金融国际化、管理规范化,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始终遵循的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一一对应,并在陕西实现交叉,碰撞出闪光点:“一带一路”上的五大中心建设步伐加快,西安至布拉格等14条客运航线、至芝加哥等3条货运航线、至布达佩斯和科沃拉中欧班列开通运营,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首届世界西商大会等活动成果丰硕……陕西与“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不断拓展,要素聚集、经济辐射和区域联动作用正借陕西自贸试验区这一改革开放新高地放大、发酵,并催生出各种裂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入陕西乃至中国市场创造了绝佳的机遇和平台。 
  陕西在“一带一路”上发展的新脉络不断延伸,经济、文化、金融、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合作不断延展,川陕渝“西三角”经济圈的“流量”呈几何倍增,陕西“西引力”不断释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衔命新一轮改革开放实践的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在以政策优势和强大辐射能力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插上翅膀,为国家开放发展大局贡献“陕西智慧”和“陕西力量”。 
   汇聚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努力创造“陕字号”经验,陕西自贸试验区多项创新案例初见雏形。改革、创新,在自贸试验区内随处可见:西安高新区凸显科技创新特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西安国际港务区把陆港模式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杨凌示范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场制度革命正以陕西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向纵深推进。 
  自贸区让世界看到了不同的陕西,勇于试错、大胆创新让陕西脱颖而出。虹吸效应和裂变效应开始逐步显现。截至2018年2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1434万户(其中外资企业150户),新增企业注册资本3397.09亿元人民币,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295家。一大批“国际高手”借道自贸试验区进入陕西乃至中国市场,激活中国经济“一池春水”。 
  万事看开头,起步定后程。勃勃生机,已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这里,每天都在诞生着鲜活的经济体,并不断成长壮大。 
  这里,高端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大批项目相继入驻。 
  这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为创新型经济腾飞注入无限活力。 
  行路有道,东风正来。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陕西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标示创新的新标杆,汇聚改革开放新征程上的磅礴力量,书写着决胜未来的新奇迹。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 
  陕西自贸试验区交出周年答卷之际,新的任务清单已提上日程: 
  2018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将以“证照分离”改革为重点,以“减证”“放权”为核心,快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彻底实现政府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大力推行“极简审批”和“一网审批”;加快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改革创新步伐…… 
  一个个迈进的时间坐标下,是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铿锵步伐。 
  陕西,正踏着春天的鼓点,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