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 打造服务品牌——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陇县实践

18.11.2014  00:25

征询问题一箩筐,整改方案一拃厚,千头万绪,从哪儿入手?

政策老是“走在路上”、服务总是“停在嘴上”,如何破解?

从严管理干部,转变干部作风,目的是什么?

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要着重思考和认真面对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对此,陇县县委给出的答案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零距离”,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从中受惠。

陇县县委书记杨宝玉向记者说:“作为县镇两级,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永恒的主题。为民服务,不在抓得多,而在抓得小、抓得实、抓得细,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做一件成一件,取信于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积小溪成汪洋。

日前,记者前往陇县采访,处处可以感受到该县狠抓为民服务所呈现出来的新气象、新变化。陇县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正成为全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铿锵的脚步。

转作风 聚焦服务

十八大以来,从上到下都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从严管理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陇县县委一直坚持这样一个思路:对干部严要求、严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让干部更好为群众服务才是最终目的。

近年来,不少基层党员和群众反映: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这些问题如何破解,成为陇县县委一直坚持不懈的探索。

变“”为“”,陇县推行全覆盖群众工作到户机制。每季度第一周作为群众工作周,县级领导及各镇、各部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向群众送政策、送温暖、送技术。县委选派20名县级部门“一把手”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按照每村2至3人的要求,抽调458名机关党员干部进驻158个村和3个社区开展工作。全县7万多户群众,户户有联系干部,实现了干部到户、工作到家、服务到人。

变“”为“”,陇县狠刹干部“走读”风,乡镇干部正常工作周实行五天五夜驻镇制度。全县12个镇普遍建立了“夜学、夜谈、夜议、夜访”制度,组织乡镇干部利用晚上时间学习理论政策,开展谈心活动、交流思想,研究工作、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县级部门随意借调乡镇干部、影响乡镇工作的突出问题,规范干部借调程序,清退县级部门违规借调人员82人。

变“”为“”,陇县以领导干部下访化解信访积案、城市管理服务提升、村务民主规范管理、便民服务机制创新、镇村干部规范管理、公共服务事项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扶贫帮困解民忧八项活动,回应群众关切;以“7+4+10+1”整治和十大陋习整治专项活动,解决突出问题;以“双十双百”活动,优化为民服务。全县共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202件、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728件,为群众办实事1457件,出台惠民政策48项,建立便民服务措施212项。

建机制 规范服务

为群众服务,不能松一阵紧一阵,热一阵冷一阵。避免搞突击、一阵风,关键在于有一套实用、管用的制度。

陇县地处山区,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办一件事往往要跑不少路。针对这一问题,该县推行了“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代办事项涉及证照办理、公益服务、意见投诉、其他事项等4大类40余项。镇、村干部及县上包抓干部当起代办员,群众有需求,随时受理,负责到底。“一些事情,放在老百姓身上是大事,但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多跑几步路,就能帮老百姓解决一个大问题。”谈起党员干部代办制度,天成镇韦家庄村大学生村官苏雪梅感慨地说。

韦家庄村空巢老人宋某有一笔500元的存单需要到渭滨区的一个银行网点领取。得知老人腿部残疾,行动不便,苏雪梅和镇上一名干部利用到市区办事的机会,到银行帮老人把钱取了出来,送到家里。

为民服务活动不断创新发展。今年,陇县推行了民情恳谈制度,各村每月召开民情恳谈会,召集“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老党员等,听取意见建议,及时梳理归纳上报镇党委;镇党委每季度召开全镇民情恳谈分析会,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汇总分类,明确包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同时建立问题台账,进行销号管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民情恳谈会制度建立之初,有些群众担心干部“哄人”,群众说了白说。天成镇曹家庄村的秦双明就是其中一个。村上第一次召开民情恳谈会,他带着疑问说:“群众说了有人管吗?村子公路两侧是水沟,小孩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如果能给路两边修起挡墙,就安全多了。”在镇、村的努力下,不到半月时间,2000多米的挡墙就建起来了,沿路的老百姓拍手叫好。秦双明高兴地说:“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群众不但有了发言权,对村上的事还有了决定权。

陇县进一步深化“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村上的事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凡村级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全部纳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实施范围,按照“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结果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等程序进行,严禁村干部“一言堂”。村民监督委员会严格履行监督职能。

天成镇上寨子村有座老戏楼,年久失修,屋顶漏雨。不修,存在安全隐患;修,又怕村民说三道四。今年10月,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让村民自己决定修还是不修。在数百人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村干部就项目资金来源、投工投劳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说明,村民一致赞成修。目前,包括戏楼修葺、路面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的上寨子村文化广场项目正在修建之中。

创品牌 精细服务

东南镇演峪山村有一段2公里长的土路,通往后山梁上400多亩苹果园,由于道路陡峭、狭窄,车辆难以通行,被雨水冲刷后变成了“断头路”,三轮车进不去,苹果运不出,村民着急没办法,盼着能尽快重修这条路。驻村党代表根据群众意愿,和县上相关部门联系,争取项目资金,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将狭窄难行的土路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该村支部书记李桂芳说:“以前许多村民都不知道党代表是干啥的,现在,大家都说,党代表就是到村上给我们办好事的。

陇县目前在全县158个村都设立了党代表服务室,参与的省、市、县、镇四级党代表共1233人。所有党代表服务室推行“165”工作法,即一个标准化的“党代表服务室”,六步流程(预告驻室、登记梳理、分层交办、限时督办、反馈评议、销号归档),五大机制(工作到户、责任落实、激励奖补、考核评议、经费保障)。同时,将每季度第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确定为党代表服务日。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姚建平对记者说,党代表服务室的建立,不仅使党代表发挥作用常态化,也架起了党员和群众的“连心桥”,在基层工作中增强了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党代表服务室,目前已成为陇县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得响的一大创举。今年,该县进一步创新思路,提出打造“双十双百”服务品牌,即在落实十大惠民政策、实施十大民生项目的基础上,打造100个规范化党代表服务室、向社会公开承诺100项便民服务措施。

我的养老金一月80元,到县城去领,来回路费就得30元,中午吃一碗面还得再花7元。养老金要是能到村上领就方便多了。”在走访群众中,不少群众向县人社局反映了养老金领取难一事。群众的诉求就是改进工作的目标,县人社局对所有的村进行了排查,协调承担养老金发放任务的金融机构及时更换村组不能正常使用的POS机,并逐步对还没有布点的19个村安装 POS机,力争让全县所有群众都可以在家门口领取养老金。

县电力局组建5支故障抢修服务小分队,作出十项保供电便民服务承诺,服务热线24小时受理业务咨询、故障报修、办理进度查询、服务投诉等事项,并承诺抢修人员自接到电力报修赶赴现场时限为城区不超过30分钟,农村地区不超过1小时,偏远山区不超过2小时。今年对一些城中村“线路乱、电压低”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收到明显成效,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抓监督 保障服务

陇县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保障服务群众常态化。

干得好不好,群众来评判。陇县建立了全方位群众民主评议监督机制,在每季度第一周,组织群众对县级28个公共服务部门、12个镇、158个村委班子及成员和74个县级部门进行民主测评,同时每季度组织办事群众对驻县市民大厅各单位的工作效率、工作作风进行民主评议,并在全县开展群众评议窗口单位相关股室及股长活动。测评结果在全县通报,并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群众满意度测评在全县后10位且群众满意度低于85%的单位,对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

干得好不好,组织来监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陇县把专项整治的26项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由两办督查室、县纪委效能督查室和县委教育实践办巡回检查组联合每月全面检查一次。县纪委和县委常委会党员代表监督小组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不定期巡回督查,确保问题得到整改落实。

干得好不好,媒体来亮相。陇县在县电视台开设“整改进行时”、“惠民项目在行动”等栏目,每周分两期向群众晾晒问题整改成效,发布整改“红黑榜”,督促各单位把为民服务项目落到实处。每季度举行一次“百姓问政”活动,由群众现场质询部门为民服务事项落实情况。县住建局局长石达凯说:“在电视上曝光,让人脸上挂不住,这迫使我们要把工作抓实,把服务群众的事情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