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老人都是他的“老”所有小孩也是他的“小”(图)

11.03.2015  04:53
风吹过一季,雨淋湿一季,雪冰封一季,阳光温暖一季,岁月轮回,他依然有不变的初衷,感动着,诠释着,清晰着。他就是大山里的一盏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感动榆林”2014年度人物获得者王广荣的颁奖词。

  近日,由榆林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创文办等承办的“感动榆林”2014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共有12组人员获得“感动榆林”年度人物。在颁奖典礼上,皮肤黝黑、说话有点腼腆的府谷汉子王广荣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年如一日 接送村里孩子上下学

  王广荣,府谷县麻镇柴官岔村43岁的普通农民,“上有老,下有小”,但对于王广荣来说,村里所有的老人都是他的“”,所有小孩都是他的“”。

  在柴官岔村,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清脆响亮的哨声便响彻全村,家里有孩子上学的村民家会亮起灯,这是王广荣集结上学孩子的特殊方式。第一次吹哨子是在凌晨5点半,吹两声,把沉睡的村民叫醒起来做早餐。第二次吹哨子是在6点,吹三声,提醒村民要叫孩子起床了。第三次吹哨子是在6点半左右,吹两声,意味着即将出发上学了。随后,王广荣会挨家挨户叫齐孩子,带领着十几个孩子排队去上学。

  柴官岔村离镇上2公里,村里没有小学,适龄孩子每天步行去镇上的小学上学。途中必须经过府准公路(府谷-内蒙古准格尔旗),每天都有很多拉煤车经过,孩子们年龄太小,为安全,必须有大人接送。而柴官岔村的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多由六七十岁的老人照顾,接送孩子上学是他们最大的困难。

  王广荣说:“刚开始,是大家各自送各家孩子上学,但对一些身体不好的老人,接送孩子就是负担。我想反正我也要送自家孩子,送一个是送,送十几个孩子也是送,只是多费一点心,老人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自2006年起,王广荣就承担起接送村里孩子上下学的责任。

  送完孩子,他赶回村里干农活,上午11点准时收工,再赶往学校接孩子们。上午两趟,下午两趟,一天共往返步行16公里,在孩子上学期间,从不间断。有孩子小学毕业后,又有新的孩子加入,8年来,王广荣先后接送村里20余个孩子。

  抽水接电 他是留守老人的主心骨

  除了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王广荣还要照顾村里的老人们。大到老人生病就医,小到修理小家电,只要老人们有需要,他都会及时出手相助。村里有两位五保老人,平日里生活起居多由王广荣照料,逢年过节,他还把老人请到家里吃饭、拉家常。遇到老人们生病,他忙着请医生、买药,老人病得严重时,他就放下农活,陪老人输液。2012年夏天,连着几日的大雨天,村里一位老人住的房子裂了个口子,王广荣帮忙修好房子。老人感动地说:“他就像儿子一样亲。”据村民们讲,王广荣务农收入不多,他帮助老人和留守儿童时,经常往里贴钱,而他家却住着普通的土砖房。

  村里吃水要用水泵从井里抽,抽水就得和电“打交道”。于是王广荣每天早上会给水库抽水。他说:“谁家遇到保险丝烧断或电线老化,我也会帮忙修理、更换。

  近日,王广荣获得“感动榆林”2014年度人物的称号。2012年,他被榆林市文明委授予第四届榆林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2013年,他被评为府谷县首届“府谷好人”。但在王广荣这个朴实的庄稼人眼里看来,他只是给别人提供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其实也没做多少事,这些事情都是举手之劳。”王广荣说,现在的柴官岔村,除了他的孩子,已没有适龄的孩子需要他接送了。但他说,自己帮助别人的初衷不会变,依旧会坚持下去。

  华商报记者 郝锦龙 实习生 党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