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问题加剧 房子成陕西乡村最后守望者

10.11.2014  11:29

    原标题:陕西农村的空房子:乡村最后的守望者 

  “娶媳妇盖房,大家帮忙”。在陕西,农民的房子,往往是一生成就的象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建一院小楼,得一方“面子”,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依然是许多农民的最大愿景。然而,随着“空心村”问题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住房被闲置。房子成了乡村最后的守望者,寂寞而冷清。

     农村建房成本多高?

    汽车驶过蓝田县辋川镇支家湾村并不宽阔的公路,两边整齐树立着一排农房,很多房子窗户紧闭,大门也锁着,常住的人并不多。村头一座在建的新房格外显眼,远远便可听到水泥机搅拌砂石的声音,几名工人正在砌砖,一个清瘦的身影里里外外跑个不停,和工人们说着比划着,他就是这栋房子的主人——李志。

    从天蒙蒙亮忙到晚上收工,既要联系运输材料,又要检查做工细节,盖房以来老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为盖新房是李家的“大事”,虽然辛苦,但老李觉得很值。“你看到旁边那个房子了么,多漂亮,我家就是照这个样子盖的,现在还没封顶,比以前的房子大多了,三层九间房,娃娃们以后回来住宽敞得很。”今年65岁的李志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杭州打工,并已经在那边成家,一般过年才会回来,平时家里就只有李志和老伴两个人。

    按估算,老李这栋房子大概有300多平方米,花费至少需要30万元,而30万元对于一个平时靠种地和在镇上干零工的李志来说绝不是个小数目。“现在人工非常贵,30万中有11万多的人工费。地就是自家的宅基地,以前的房子旧了,和孩子们商量了下决定重修,这些年我攒了10万多,两个儿子在杭州那边通过向单位借款凑了20多万,将来再慢慢还吧。”说到这儿,老李的语气有些沉重。

    支家湾村地处秦岭山区,平整的土地并不多,宅基地的划分管理严格,多数村民盖房会选择“拆旧盖新”的方式,即把旧房先拆了,在原地盖新房。支家湾村现居住村民120户,约400口人,他们的房子构造大多和李志家相似,普遍是独栋三层,面积至少在300平方米以上。尽管每家房子的面积都不小,但对村民们来说,似乎还是不太够。村里头,“房挨着房,墙靠着墙”,两栋房子之间的间隔几乎没有,盖得都很满。

    采访中,老李告诉记者,关中人盖房有个习惯,自家的房不能比邻家低,至少要一样高,谁家房子修得好,其他人家就照着样子盖。而村里耕地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有的全家都搬出去了,房子都闲置着,逢年过节才会有人回来。

     专家点评

    廉高波(西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至今,西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组织了百村土地调查团队,先后在关中、陕南、陕北三地的七个县100个行政村进行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农民建房的深度访谈工作。

    我们大致核算过农民建房的成本,其中陕南最高,陕北次之,关中相对最少,分别约在20万元、18万元、15万元。原因在于陕南农民盖房攀比性强,多盖的是两层戴帽楼房(戴帽指楼房上面有防水遮阳的瓦),但是二层多数闲置未用,甚至新建二层在四五年内才能支付装修费用;陕北农民盖房普遍为一层戴帽砖房,主要是建房的人工费较高;关中农民盖房多为一层砖房不戴帽,但是建筑材料成本较低,现在盖二层甚至三层的多了,成本随之加大。多数村民盖房耗尽其毕生积蓄,甚至建房所借贷款需要还上五六年才能够还清。

     农村建房占地多大?

    距支家湾村不到15分钟的车程,就是蓝田县玉川镇董家岩村,和支家湾村相比,这里的景象有些“荒凉”,房屋少有三层的,外观也都很陈旧,不少房子的外墙漆早已脱落。村民李凤梅的家就位于村口,这是一栋典型的老式关中民房,房子一层的两个小窗户敞着,已经没有了玻璃,十月份的山区早已寒意浓浓,冷风也就径直从小窗吹进屋里。

    李凤梅家的房子是1999年盖的,两层四间房,加上一个单独的灶房,面积约200平方米。“房子都十几年了,当时花了8万多盖的,问别人家借了好几万,去年才把钱还清。楼上两个房,一个儿子一间,他们都不在。有个孙子在辋川上学,每天晚上回来,家里就住我们爷孙三个人。

    董家岩村是玉川镇的贫困村,村里230人中常住的只有七八十人,且多是像李凤梅这样的老人。村里的耕地很少,没有产业,多数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或者做些小生意。李凤梅的两个儿子分别在蓝田县和西安市上班,儿子们的收入也仅仅能满足自身的消费,补贴不了家里。平时家里就靠着李凤梅的老伴在镇上干零工的收入维持,“我们都六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地种,出去打工也干不了,镇上有活就去干点,挣的钱刚够吃饭。”李凤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