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深化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23.03.2015  08:33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会进步都发轫自农村。 

  周人先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蓺五谷”,滋养了4000年底蕴深厚、光辉灿烂的传统农耕文化。 

  凤阳小岗村农民“按生死状,大包干”,奏响了三十多年来不懈进取、改革开放的辉煌乐章。 

  新常态下,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时强调,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按照“成为先进发展理念的先行者、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领先者、高效生产模式和高质量农民生活方式的创造者,真正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试验田’。”的要求,我国唯一的农业示范区——杨凌,正在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肩负使命,率先前行、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杨凌示范区应当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引领,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敢于攻坚,勇于担当,砥砺奋进。”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冲破粮食生产的水源束缚 

  若说杨凌示范区是因“”而生,其实并不为过。只不过,杨凌不去湿润的地方“找水”,而是扎根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水“较劲”、和水“较真”。 

  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产量创41项全国高产纪录,牛、羊等牧畜存栏规模居全国前列。这样的丰产粮仓不是水土充沛的平原沃野,而是缺水少雨、环境脆弱的“干旱走廊”——榆林所辖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在杨凌的技术支持下有望成为我省的“沙漠粮仓”。 

  庄稼在旱区怎样种最节水?旱区农田怎样用水效率高?这些围绕着“”的问题,正是杨凌示范区的专家们日以继夜攻关的课题。而榆林的“沙漠粮仓”,则是杨凌对这些问题的生动诠释。 

  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断丰富旱作农业发展理论,提升旱区粮食增产潜力。杨凌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已累计在陕、甘、宁等省应用推广1500多万亩,节水3.7亿多立方米,增产粮食6.6亿多公斤,产生效益7.3亿多元。杨凌示范区已成为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和支撑旱区农田高产的重要力量。 

   释放农业创新驱动的活力 

  全天候物联网、工厂化穴盘育苗车间、数字化农产品溯源标识……走进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宛如置身现代农业的“梦工厂”。这是杨凌在农村改革上的创新之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进行探索。 

  总面积只有135平方公里的杨凌示范区,却拥有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里,不仅集聚了现代林果业、园艺业示范基地;还有具备产业支撑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涉农工业。从园区的产业结构到承载的产业功能,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烙印着改革创新的基因。 

  在杨凌,做农民是份幸福体面的职业。得益于优化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进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农业,在杨凌正在朝着集约专业的现代农业转变。会种地的“老把式”逐渐被懂经营、尚科技的职业农民所取代。由职业农民组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杨凌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截至2015年2月份,杨凌已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社4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农业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50个,共累计流转土地5万多亩,占杨凌耕地面积的58.1%。 

   挺起农民脱贫致富的“脊梁”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陕北、枣乡、革命老区,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最牵挂的地方;脱贫、致富、全面小康,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奋斗的方向。怀揣一腔赤诚,杨凌示范区从革命老区再出发,奔赴农村改革一线,吹响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扶贫开发的“冲锋号”。

  为老区农民拔穷根,先要教他们一身“自我造血”的本领。为了提高陕北枣农的收入,杨凌的专家们自愿选择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安家”。 

  地处清涧的国家林业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常年工作生活着这样一群执着奉献的杨凌人,他们是西北地区最权威的红枣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汪有科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改良品种、改进栽培方式和改造低产枣园,陕北红枣的种植成活率由原来的40%提升至90%,每亩收入从2000元稳定保持在3万元以上。 

  18年来,杨凌已在18个省区140个市县建立了23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5200万亩,总效益145亿元。推广动植物良种1700多个,面积超过2亿亩,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0多项,使5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守住山青水绿的生态“底线” 

  在杨凌人眼里,这座小城其实是个“大公园”。初春的繁花似锦、盛夏的绿意盎然、金秋的硕果累累、暖冬的新雪迎春,杨凌以旖旎的田园风光成为关中平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这一抹山青水绿,是杨凌示范区一直坚守的“底线”。久居杨凌的人们大都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曾经有家大企业想在杨凌投资办厂。这对当时体量相对较小的杨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然而,在几次洽谈接触后,杨凌却拒绝了。杨凌给出的理由是:工厂投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十多年前,这个理由很多人觉得牵强幼稚,甚至有点可笑。但十多年后回想,杨凌当时的决定值得点赞,让人动容。 

  杨凌示范区以“园林杨凌”建设为指引持续发力,在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进展。渭河、渭惠渠、高干渠“三河两渠”综合治理进展顺利,渭河杨凌段3000多亩生态水面已经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田园城市风光进一步显现,2014年全年,杨凌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0天,超出省考目标100天。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回眸。4000年前,最早种植稷和麦的后稷就是在杨凌开启了农耕文明序幕,点燃了农村改革最早的火种。4000年后,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又在杨凌薪火传承。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表示:杨凌将认真履行好国家使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建设取得新进展。(记者:郑栋)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