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驻村蹲点接地气 交友连心解难题

17.01.2015  02:06

杨凌下派“第一书记”实现“一举两得”

为解决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从2014年8月起,杨凌选派100名科级干部到杨凌87个村(社区)和13家非公企业担任“第一书记”,挂职时间为一年。“第一书记”进村子、入农家,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向群众学习、接受教育,帮助群众解决难处,真心实意为民服务,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发挥作用实现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

杨陵区按照职能分类把农林、水利、畜牧等涉农部门主要领导下派到产业大村,法检、司法、信访等部门主要领导下派到问题村,财政、市政、农工部等部门主要领导下派到“美丽乡村”建设村,民政、计生、卫生等部门主要领导下派到新建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的方式,实现部门职能和村情、社情、企业需求相互吻合、相互配套。

下派的“第一书记”主要职责是按照杨陵区第三茬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指导包抓第三茬次各党支部重点抓好整改任务落实、档案资料整理和未参加民主评议的党员补课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村、社区干部各司其职、各类组织规范运行;抓好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发挥好党组织的“三力”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村、社区和谐稳定;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发展突破口,制定好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下大气力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

情暖群众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记者采访中得知,每位“第一书记”主动与群众拉家常、问冷暖,交朋友、听真话,全面摸清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经济发展、群众收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情况,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杨陵区李台街道办邰西社区党总支下辖4个社区,总人口4400多人,人多事杂,征地、拆迁遗留问题较多,积怨较重,怎样将积怨化解,成了杨陵区司法局局长、社区第一书记马驰的头等大事。

马驰走马上任后,吃住在社区。他在走访群众中发现,邰西社区存在着征地遗留问题、拆迁遗留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群众的情绪和小区的稳定,他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将问题一一摸清,梳理归类,属于群众不理解的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属于合理部分的,将通过法律援助渠道逐步帮助群众解决,化解群众心中怨气。

结合结对帮扶脱贫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一书记”在农田水利、环境治理、技能培训、产业扶持和济贫帮困等方面为群众办了一批实事。杨陵区农业园区办主任崔卫军在驻村期间得知大寨镇蒋家寨村部分农田灌溉有困难后,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了农田机井用电问题,切实保障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好处。

据统计,“第一书记”下村开展工作以来,全面走访农户2.94万户,已为26个后进村争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困难854件,启动实施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精准到户、全面脱贫”工程,使杨陵区683户、2100多名困难群众基本实现了脱贫。

接上“地气”干部群众同受教育得实惠

“以前是整天埋头写材料,现在要与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马驰深有体会地说:“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不仅能够让干部深刻体会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还有利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增长才干。”

杨陵区把选派“第一书记”与锻炼培养年轻干部相结合,将没有基层群众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部门新任科级领导干部,选派到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岗位“接地气”、“墩墩苗”。

“把走群众路线落到了实处,把服务群众落到了实处,把干部作风转变落到了实处,让干部群众共同受教育、共同得实惠。”杨陵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涛说,“第一书记”做法初步探索了一条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统筹城乡党建新路子,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