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旅游学校探索“校企合作产学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

28.10.2014  18:49
            近年来,陕西省旅游学校依托行业、立足实际、校企结合,以企业冠名班为载体,积极探索“产学交叉”新路径下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订单培养新模式,为企业输送更多技能型、实用型酒店服务与管理类的专门人才。             ――赋予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新内涵。 该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的“产学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冠名班为载体、企业订单培养为基础,以酒店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产学交叉方式为特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动参与的一种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模式改革与实践。一是 组建企业冠名班,构建“产学交叉”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校选择国际知名的酒店集团作为合作对象,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企业冠名班”。在制定企业标准、推行工学交替、进行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师资互聘、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等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融合、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教学情境与酒店情景的融合、学生与员工的融合、毕业标准和用人标准的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等。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已与喜达屋酒店集团西安赛瑞喜来登大酒店等国内知名酒店集团建立“企业冠名班”,校企合作培养酒店业所需人才。在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技术上,构建“产学交叉”的教学组织模式。每学期为每个班级安排一次深入酒店机会,将课堂搬到酒店,安排专业老师与酒店管理人员对见习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安排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深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操作练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引领、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 二是 推进教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该校针对企业冠名班,实行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行顶岗或预就业实习的“2+1”模式。为了深化“2+1”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及模式改革,主要措施有:实施以素养教育为基础: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职业素养,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和酒店人意识,如“学生礼仪大讲堂”“文明大使”评选活动等;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餐饮等课程,通过模块教学、校内见习、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提升学生操作技能;以双语教学为特色,坚持前厅、餐饮、调酒等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以文化共融为载体,引入冠名企业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升学生适岗能力。同时,建设仿真化教学环境,增设“理实一体化”教室,以酒店真实业务环境、真实业务流程为背景实行全真化教学,加强酒店氛围熏陶,对学生职业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模式改革的初见成效。一是 积极邀请酒店高管进课堂,深入指导校内实训和酒店见习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酒店职业人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学生在校期间熏陶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为认同企业文化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也为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产生较大影响,企业文化得以熏陶。 二是 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该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据各酒店2013年反馈,该校毕业生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酒店均有较好的发展,毕业生嘉奖率均名列前茅。 三是 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普遍提高。该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全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表现突出,收获颇丰。截止2014年,连续5年,囊括了陕西省省旅游服务类酒店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技能和职业英语赛项的全部一等奖,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持证率达到100%等。这些都得益于“校企合作、产学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该校将继续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产学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辐射作用,依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独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通过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接轨行业的专业体系,不断提升旅游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文/段玮婷)                                              (责任编辑:刁巧燕 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