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路上:记宝鸡文理学院三位优秀学生

06.11.2014  09:33
            在宝鸡文理学院,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2012级哲学系哲学专业学生向林,一个有担当的90后,年轻的杂志主编、团队负责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强不息的人生;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邹林波,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无卡式ATM自助系统》,勤奋与快乐,是他最真实的写照;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专升本2班学生杨茜,曾担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义务讲解员,获宝鸡市首届导游大赛冠军,这个女孩,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不仅供自己读大学,还撑起了整个家庭……
文学梦在路上:记《微文学》主编向林

            向林,宝鸡文理学院2012级哲学系哲学专业学生。入校以来,先后在校担任哲学系团总支宣传部干事、部长、智慧园杂志社社长、学生工作助手。2012年,继出版个人散文集《荏苒》之后再次出版诗集《阡陌》;2012年,创立红叶青年协会、创办《红叶青年》杂志;2013年创立红叶青年文学社、创办《微文学》杂志。在校外担任《微文学》杂志、《红叶青年》杂志、《青春随风》杂志、《红叶青年文学报》系列刊物和文心作家网、红叶青年网主编,文学作品发表于《陕西文学界》《散文诗世界》《秦岭文学》等报刊,个人活动及事迹先后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央广网、中国网、西部网、大河网、东北网、《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陕西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等50多家社会媒体关注报道。             向林的根在大巴山区,一个父亲残疾、母亲癫痫的特殊家庭里;他的心在大城市,在为更多的人搭建文学交流平台的路上。他穿梭在大山与城市之间,十六年如一日。城市的繁华没有让他拔掉自己的根,而山里的苦难更没有让他自暴自弃。他的事迹多次登上全国各大主流媒体,他的生活却依然简单。他像一株胡杨,在最贫瘠的地方,依然努力成长。             看到山,向林总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因为在山里,他的父亲终生残疾;因为在山里,他的母亲生完弟弟就得了癫痫;因为在山里,他五岁就要到山坳里放羊;因为在山里,八岁的他才第一次踏进学堂;因为在山里,上学要走三十多里的山路;因为在山里,一块面包一杯糖水在他看来都是奢侈品;因为在山里,他三次辍学又三次复学……             还没学过《在山的那边》,向林就经常问自己:山那边是什么样子?走出大山去——这渐渐地成为他一种强烈的渴望。十四岁时,出门他带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几个煮熟的红薯,一支圆珠笔和一个日记本,身上只有十元钱,连身份证都没有,更别说手机。十六岁时,看着大山,看着自己的家庭,他再一次决定辍学,见他要出远门,父亲给了他一百元路费。十七岁时,接近一年时间,南下广州,西到甘肃,有一次“偷渡”去了西藏。三次辍学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复学,但第三次回校之后,苦读了一年后最终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的奥赛班。             九岁开始,家里以种植几亩烤烟维持生计,每年放假期间正是收获烤烟最忙碌的季节。几乎仅有父亲半个劳力,母亲半疯半傻,不但不能正常劳作而且需要人照料,弟弟也还小,所以很小的时候向林就是家里的一把劳力。             暑假是最忙的时候,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通夜守火,没日没夜的日子一持续就是一个多月,有时候一天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寒假时,主要的任务是砍柴、扛柴,为第二年夏天烤烟叶备用。个子瘦小的向林扛柴火是最费劲儿的,因为经常需要扛着几十斤上百斤走好几里路,山路崎岖,遇到上坡,是最艰难的。但是没有办法,家里的情况使他独立扛起了许多不该是同龄人的责任。冬天扛完了柴火,他还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到矿山去背矿填补家用,当竹篾深深勒进肩膀,当他被弄得灰头土脸,甚至当他刚刚负重蹒跚而过就遇到后面一方石头垮下来的危险,他心里只有这个家,一个属于自己必须扛起的责任。             回到学校,向林的成绩一直比较优异,也由此获得了不少的资助,但他总是拿出一些来填补家用。考上大学那年,县扶贫办给他了一笔圆梦基金,他毅然决定将它全部寄回家里,而自己则努力去做一些兼职维持生活,做家教、发传单,有时候还到工地上搬砖瓦。             2013年暑假,看着同学放假去旅游、去见习,但他依然要回家。年过七旬的奶奶心脏病复发,几位叔叔又常年在外,他只好和以前一样急着回去把奶奶领到医院治疗。因为他明白,这是他应该挑起的担子,而且这个担子以后还需要他一直挑下去。改变家庭,担起重担,让家人过得更好是他最朴素的想法。             出生深山,但向林对文学的渴望从未止步。小学六年级开始写诗、高中出版个人诗集,对“山外”的渴望以及放羊的生活给他文学写作的启发、朴实而真挚的文字。             高中时,是向林最迷恋文学的时候。2009年开始陆续在全国的一些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在一些征文中获过几次奖,也出版了一本个人散文集、一本诗集。从那时起,他希望未来成为一位作家,用文字与这个世界对话。             曾经,向林想过放弃,甚至想过出去打工,如今已经大三的他,不得不感谢哲学带他宝贵的思想财富。2012年来,他先后创办了几个全国性文学社团、创办文心作家网等多个文学网站并主编了《微文学》等多部文学刊物,还多次组织和筹办了一些大型文学作品赛事。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手续、资金、技术等等都是瓶颈,但他从没有放弃。因为没有网络开发的技术人员,也缺少资金找技术人员,他自学网络编程,自己制作网站。许多个夜晚他熬到凌晨,他就这样把时间、精力和资金花在自己的梦想里。通过不断努力,网站已经基本能以最少资本正常运营,并且目前已经与多家省级作家协会门户和主流媒体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因为杂志筹办资金有限和推广渠道限制,他带领着团队拉过各种赞助和外部合作;当《微文学》杂志第一期以5000册出版后迎来长达一年的低谷时,一方面,他在思考着刊物应该往何处去,另一方面积极努力,寻求新的突破口。《微文学》创刊以来,广受读者欢迎,也得到了包括国内很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充分肯定。向林和他的创刊事迹受到国内《陕西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等数十家主流社会媒体关注。散文家胡树勇也评价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白手起家。我要告诉我的儿子,我还要告诉爱好文学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迈自己的脚步,梦在最困难的时候、最艰难的地方依然能够成真。”             渐渐地,向林也开始意识到哲学对他现在乃至一生的影响了,哲学让他学会了思考,让他懂得去探索。并在很多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的文学梦坚持了下来,只不过发生了新的转折,那就是:不断思考文学梦,并把自己的文学梦转变为更多人的文学梦。以此感恩,反哺社会。             自从选择了做编辑、做社长、做站长,向林就暂时舍弃了当初的作家梦。正如俞敏洪先生所说,“现实生活中总有些无奈,有时需要你绕行,有时需要你等待,有时需要你暂时舍弃而不是终身舍弃”。他暂时舍弃了很多创作的时间,舍弃了很多发表的机会,尽管大学以来他没有出版一本个人图书,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另一种价值:不断为文学常常关注不到的人群搭建公益的交流平台,将个人的文学梦实现在更多人的身上。             当得知家乡一名年仅十一个月的幼童患有严重地中海贫血急需治疗时,向林毅然将自己手头近千册杂志义捐出去,并发动周边和网络进行募捐救助,号召媒体去关注。通过不断努力,很多社会人士和网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也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当自己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当刊物都无法运转的时候,他努力去做了,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做公益文学的承诺。             尽管自己经济和时间紧张,但在校这几年,向林一直乐意去做一些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事情,多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儿童福利院看望留守儿童,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让他记忆犹新的是,镇里敬老院的一位痴呆的老人失散了,他和几名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在附近山里搜寻了一天一夜,最终在一片荒地里找到了老人,老人见到他们亮起灯时就像一个失去爹娘的孩子一样。             向林,一个有担当的90后,年轻的杂志主编、团队负责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强不息的人生;他出生在贫瘠的土地,却用自己的努力书写着别样的人生。双肩担责任,敢为他人先,他在朴实的生活里温暖身边的人。
科技梦在路上:记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邹林波               邹林波,现就读于宝鸡文理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工程专业。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无卡式ATM自助系统》。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该院学生重点科技项目两项,并相继完成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库系统》、《ATM机防未拔卡系统》、《基于PCA的智能安防系统》等项目。荣获第九届陕西省挑战杯大赛三等奖、第九届全国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西北赛区二等奖。目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ATM机自助系统》已经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同时,他还组建了计算机科学系科技创新团队,带领七个立项小组开展科技项目的研发与技术攻关。             做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者,是邹林波一进入大学就立下的目标。每一个学习阶段,他都设立不同级别的目标: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科技立项、参加国家级物联网嵌入式设计大赛、参加国家级信息技术大赛、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正是这些目标串联起的勤奋创新成为他挥却浮躁、坚持理想、充实自我的有力支撑。             嵌入式系统是邹林波选择从事的专业方向。刚进入大一的邹林波,就成为备战国家级竞赛项目组的核心成员,这一挑战使邹林波记忆犹新,成为他大学生涯的宝贵财富。刚刚进入大一,就在指导老师的介绍下,带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加入了由大三学生组建的嵌入式竞赛团队,并且一进入就要负责项目的核心软件部分,面对毫无竞赛经验与理论基础的他,百度、谷歌成了他最好的老师,勤奋与拼搏也成了他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的有力武器,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夜晚,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绝望与希望、失败与成功的蜕变,更加坚定了他选择嵌入式的信念。在困惑和挫折面前,老师与同学的支持与鼓励成了邹林波继续奋斗前进的加油站。正是靠着兴趣的引导,使他终于站在了全国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的技术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嵌入式技术水平。             在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邹林波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利用闲暇之余自学嵌入式知识,个人出资购买开发板搭建嵌入式学习环境,将学到的嵌入式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近四年来,科技创新实验室几乎成了他每天必去的地方,成了他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定课题,讨论方案,进行试验调试,遇到问题加班加点不断讨论、不断尝试解决,熬夜调试模块,吃睡都在实验室,累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一会,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浪费,因为一点点小问题,也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不断的检查、不断的调试模块,不断地实验,还是不断有新问题出现,其中的过程可谓是酸甜苦辣。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充实的学习生活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邹林波将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自己攻克的技术重点。在博创杯大赛上、在挑战杯大赛上、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上,都留下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痕迹,都留下了他不断超越、不断挑战自我的身影。计算机视觉技术是研究生阶段才深入研究的领域,但他毅然坚持了下来,从图像与机器视觉的基础理论开始,从每一个矩阵的计算推导开始,平均一个月就要学习三本相关的基础理论书籍,过程很艰辛,但他坚持着,更觉得是充实的,当他的人脸识别算法终于在PC机中成功实现的那一刻,他由衷地感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加收获到一份学习的自信!             近年来,在邹林波的带动下,有五十余人加入到了他所创建的计算机科学系创新实践团队中。在计算机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中,他一直担任负责人,与队友完成了一个个大创项目的申报、培养,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学习之余的他,也是同学们愿意相处的好朋友,他不单单强调自身的勤奋作风,也一直帮助身边的人一同进步,看到同宿舍的同学盲目没有方向,他总是耐心与之交流谈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他也是个喜欢交流的学生,喜欢互相切磋,取长补短。遇到技术上不懂的问题时,都会反复思考和琢磨其中的问题,查阅书籍或与老师一同研究,与同学一起探讨交流,直到自己明白其中的问题所在,积累并且总结经验。这个过程是枯燥的,但是对于邹林波来说是一种磨砺与锻炼,因为他喜欢这样的钻研与学习,一个枯燥的算法,在他的眼前变成一件科技作品时,更加地坚定了他坚持下去并为之拼搏的信念。             勤奋与快乐,成为邹林波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名文理学子所秉承的精神。他坚持着,也感染了周围人与他一同行走在科技创新之路上,成功与荣誉,早已成为他下一个起点的开始。
志愿梦在路上: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义务讲解员、宝鸡市
首届导游大赛冠军杨茜               杨茜,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专升本2班学生。曾担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义务讲解员,荣获宝鸡市首届导游大赛冠军。或许你很难想到,这个90后的女孩,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不仅供自己读大学,还撑起了整个家庭。多年来,她不仅要像同龄人一般努力学习,还独自细致地照顾母亲。             2009年考入宝鸡文理学院以来,三年的专科生活对于杨茜来说是忙碌而又充实的。家境贫寒的她从上大学第一天起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由于家境特殊,13岁的杨茜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独立生活,依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艰难度过整个中学时代。进入大学之后,她更加自强自立,靠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校内外打工、奖学金等方式解决自己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用她的话说,每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都在打工,她做过超市促销、礼仪、导游员、路演主持人、家教……在学校也先后从事勤工俭学、宿舍协管员、校史馆讲解员……最忙碌的时候她同时做三份兼职,几乎大学生可以做的兼职她都做过。即使忙碌在多个兼职工作中,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积极进取的她经过刻苦努力,于2012年9月通过专升本考试顺利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她说,最让她难忘的就是专升本考试前的日子,又要认真复习,又要兼职给自己挣学费。利用课余时间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9-2010年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2-2013学年获得该院一等奖学金。大学期间,通过不懈的努力,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而拖欠学费,让她感到欣慰。杨茜的生活就像是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在连轴转,寒假暑假都在外面打工。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期间只身在外打工,看着万家灯火,她哭过;当拿到奖学金的时候,她笑过;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没有放弃过。因为她心中一直有着坚定信念:以磨难为财富,用拼搏筑未来。她一直在努力,一直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前进……谁说90后是浮夸的一代?这个90后女孩就是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供自己读大学,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但是从她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悲观情绪。微笑是她的名片,她说自己要像向日葵一样的生长,迎着太阳,微笑面对生活的所有!“顺利供自己读完大学”这个简单而又朴实的心愿,却需要这个90后女孩独自用汗水去浇灌,而这其中的艰难和困苦,在她灿烂的笑容里却看不到一点痕迹。             如果说生活的贫苦使她学会了坚强,专业知识学习则为她实现梦想插上翅膀。在学习上,她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坚持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2009—2010学年综合排名第一,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2-2013年度综合排名全专业第一,获得该院一等奖学金。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杨茜在校史展览馆做了四年的专职讲解员,接待了许许多多来校参观访问的领导专家;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做过义务讲解员,并且在2011年获得首届“青铜杯导游大赛”一等奖。她始终坚信努力就有回报,为了让讲解更生动有力,她经常向资历老的讲解员请教取经。回来之后便在宿舍对着镜子一遍又一边的练习,表情、语速、仪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她还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讲解方法。2012年作为该院学生代表参加宝鸡市首届导游大赛,获得冠军,并被共青团宝鸡市委授予“宝鸡市青年岗位能手”,被宝鸡市妇联授予“宝鸡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对此,杨茜说,她之所以能获得这些荣誉,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个荣誉是属于众多支持和帮助她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同年11月,作为宝鸡市唯一一名选手代表参加了第二届陕西省导游大赛,进入十强。一专多能,是杨茜的发展目标。不仅在各级导游讲解大赛中获得多项荣誉,还多次参加其他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校级朗读大赛并获奖,她大方沉稳的主持风格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多次担任校级和院系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在2011年参加宝鸡电视台“让我的梦飞”主持人大赛获得季军,并被宝鸡电视台聘为特约节目主持人。             杨茜获得宝鸡市导游大赛的冠军可以说绝非偶然,2010年就一次性通过导游证考试的她开始利用课外的一切空闲时间在外带团。每年暑假,杨茜奔走于全国各大景点。很多人都认为导游是一个特别舒服的行业,可以游走于祖国的名山大川。熟不知,导游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早上四五点起床接火车是常有的事,晚上下团已是半夜时分也是再普遍不过的事。遇到通情达理的游客那是幸运,如果遇到不理解的游客,正是考验一名导游耐心和毅力的时侯。三伏天,她可能会被派到温度高达40度以上的海南;三九天,她可能会被派到零下20多度的东北……正是由于善于观察,吃得了苦,不断总结,才让这个90后的女孩在短时间内从全市导游行业里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杨茜,这个要比同龄人承担起更多生活重担的女孩,这个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相反,她感激生命,感谢苦难,感恩生活。总是以阳光般的感恩心态和最朴实的善良对待身边的人。同学有什么困难,她能慷慨解囊;同学学业有什么问题,她乐于释疑解惑。杨茜知道,付出才是生命的意义,善良才是生命的本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在宝鸡市许多的公益活动中看到她的身影。她说:“一直以来周围的老师、同学都给我提供了巨大帮助。他们对我的关怀是无私的,是持续不断的。可以说,任何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爱。这是一种长期的感动,它深深地影响着我。所以我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心怀感恩的女孩在加入宝鸡市渭滨区微公益发展联盟之后,对公益一词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个人之于群体、个人之于社会的意义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期间,她参加了宝鸡市甘峪镇中心小学捐赠活动,与留守儿童共同度过美好时光;参加敬老院的爱心志愿服务活动,了解敬老院老人的现状,为老人带去自己的关心与祝福;此外,她还参与宝鸡市首部公益微电影《下一站,新宝鸡》的开机仪式主持工作……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她深深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在爱心双向的关怀中,在奉献自己的同时,她也收获着赠人玫瑰的喜悦。             杨茜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心的女孩,她说自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的帮助,所以她现在也要回报大家。她常说,如果她的爱心是柄小小的火把,那么她更希望数千柄火把组成长龙,照亮更多的人!志愿服务使她懂得当代年轻人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她明白了人活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仅仅追求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收获精神财富。             杨茜和许许多多的大学生一样,带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走进校园,希望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来奏响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华彩乐章。在如花的季节,用辛勤的汗水和超强的意志力谱写出一曲动人的自强之歌。 (责任编辑:黄晓青)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