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发展惠民”提升百姓幸福感

23.02.2016  08:38
 

  2015年,群众感叹:榆林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路更畅,生活越来越好。“发展惠民”让榆林人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去年,榆林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及时研究出台稳增长政策措施,实行榆林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包抓县区园区经济工作,榆林市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和重点项目巡查制度,千方百计稳工业、促投资、扩消费、防风险,保持了经济增长势头,同时深入推进改革建设,民生水平持续改善,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聚焦转型升级——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去年,榆林市紧抓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断巩固陕西经济重要一极的地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着眼长远调结构,推进能源化工基地高端化。兖矿煤间接液化示范等投资百亿、具有引领性的项目建成投产,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80万千瓦。同时,推进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化,建成全省首条玉米果穗烘干线,全市马铃薯良种化率达到88%,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被列入全国试点,形成世界最大的基因编辑绒山羊种群,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28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功能在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在拓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通海绒业登陆“新三板”资本市场,实现了榆林上市企业“零突破”,第二家企业德林荣泽已获上市批复,30家企业入选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开启了榆林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新时代。

  在此基础上,神木、靖边、横山等7县成为国务院首次批准的电子商务试点县,全省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落户榆林。“粉煤热解制取无烟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新区煤化工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挂牌,高科企业孵化中心正式启用。《平凡的世界》热播掀起了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热潮。

   坚持兜底补短——破解改善民生难题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去年,榆林市刚性落实“两个80%”,新增财力和新增资源税全部用于民生建设,着力办好民生和社会治理“双十件实事”,解决了百姓吃、穿、住、行、安全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完成中心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榆林中心城区建成国家级卫生城市,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宜居城市,横山撤县设区获批,12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和12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55%。

  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研究出台“三年稳定精准脱贫,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的意见,安排各类振南项目41个,总投资8.67亿元,落实扶持资金3.72亿元,完成脱贫任务16万人,350个贫困村实现全面脱贫。实施“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北部沙区所有流动沙地全部得到治理,南部县加快水保生态建设,林木覆盖率达到33%。

  同时,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和“诚信榆林”建设,积极打造文化精品,创新文艺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榆林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推荐活动,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深化顶层设计——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为此,榆林市及时跟进中央和省委部署,全年召开12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10个方面160项任务的改革任务清单,审议改革方案37项,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实施方案75项。其中,国家“多规合一”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已进入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的新阶段。神府省直管县、民营经济转型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党政群机关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公车改革全面完成,撤乡并镇全部到位,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正在推进市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互联互通,商事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产权登记等工作同样顺利推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榆林海关正式开关,全年招商引资3726亿元,实际到位635.7亿元。

  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省人大赋予榆林地方立法权;依法加强社会治理,定期研判信访维稳工作形势,多次专题研究解决涉房、民间借贷、国企改制等信访难题;狠抓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落实,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积极推进“双拥模范城”创建,凝聚了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工作合力。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