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省有关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细化的政策举措,强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截止2014年底,全市经认定的各类科技型企业215家,专利拥有量达到526件,拥有科技人员4262名,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科技产品销售收入30亿元,科研费用支出4.8亿元,占比达到4.7%。“十二五”以来,全市中小企业共取得市级重大科技成果175项,申请专利3335件,技术市场总交易额突破20亿元,中小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具有活力的生力军,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实现持续、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顶层设计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一是完善了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出台了《榆林市科学与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中长期规划、建设创新型榆林的若干政策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科技20条)、《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发挥支撑作用推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的决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决定》等地方支撑性政策文件,强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是完善了中小企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从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科技合作等方面,编制了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中小企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案。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为思路,在粉煤干馏、镁合金、煤焦油、白绒山羊、小杂粮等产业领域征集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顶层设计,提出产业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课题设计、研究内容、目标与考核指标等内容,在北京邀请科技部及有关国家级专家进行了咨询论证,为有序支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政策导向支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意识,实施企业“培育、转化、载体”三大工程,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市级科技型企业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及奖励。
二是科技项目倾斜扶持。近三年市级各类科技统筹、科技研发计划、创新基金等项目60%以上由中小企业承担,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引导性投入,在科技申报、推荐立项等方面均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
三是开展科技服务年活动。建立了“一问、二帮、三不放过”的科技企业服务机制,深入走访企业400多家,按照科技型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模式,帮助企业进笼子,出成果,见效益。
四是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支撑。建立了向中小企业选派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挂职,与企业形成“一对一”的技术服务关系,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截至目前,已经为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派遣4批,共21人次首席工程师;为300多家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选派首席农艺师近300名;选派科技特派员520名,服务范围涉及全市5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三、围绕中小企业发展布局重大科技专项。
一是推荐上报中省重大专项。“十二五”以来,帮助中小企业争取中省科技项目200余项,获得科技部项目资金近1亿元,科技厅项目资金近2亿元,组织实施兰炭清洁化、金属镁冶炼、粉煤干馏、白绒山羊繁育、长柄扁桃示范推广等10多个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化项目,惠及科技型企业60多家,新增专利、成果210项,新增经济效益81亿元。
二是实施市级科技创新统筹工程。市级科技经费每年安排3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近年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640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一是推进科技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高新区、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园区集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了10多个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聚集一批企业、技术、人才、平台、政策等创新资源,批准建设榆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府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神木省级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等重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二是建立工程中心与重点实验室。由中小科技企业牵头参与,联合高校院所成立了红枣、白绒山羊、马铃薯、兰炭、金属镁、氯碱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成立了农业节水、现代生物技术、特色农产品检测、煤炭清洁转化等15个重点实验室,大幅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动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由榆林学院联合我市102家企业,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3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该联盟是全省第一个产学研合作联盟,标志着我市在科技合作领域已走出“单打独斗”的局面,迈向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攻关的“组织化”、“常态化”阶段。并依托联盟举办了榆林市科技“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大赛,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交流,激发了全社会依靠科技创业的热情。
二是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引导企业在优势产业集聚领域开展联合创新、集体创新、互助创新等,近年来共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个,其中兰炭产业技术联盟被批准为国家级产业技术联盟,红枣、羊子、金属镁产业技术联盟被批准为省级产业技术联盟。
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十二五”以来,投入专项资金4225万元,协助企业先后与国内40多所院所合作,与国内外400多名专家合作交流,与10多个欧美国家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实施科技合作项目342项,合作开发新产品50多个,攻克技术难题200多个。通过关键性、创新性以及前瞻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培养、输送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支撑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尽管我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目前企业技术创新仍有很大潜力有待发掘,下一步市科技部门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大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快中小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国内外组织来榆设立研发机构,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关中科技统筹中心的辐射延伸作用,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继续激发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