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解读
帮助民企提振信心 促进民企健康发展
——《榆林市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解读
陕汽榆林东方新能源专用汽车公司总装车间一角。(资料照片)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10月29日,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榆林市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全 文4600字,重申了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明确了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和责任主体,强化了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措施,出台了7个方面36条具体措施,全面支持全市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
市场的主体 就业的承载 发展的支撑
《实施方案》充分肯定了我市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实施方案》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截至2013年底,全市各类企业总数为14.8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3.6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1.9%。
二是民营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承载者。截至2013年底,民营企业吸纳全市就业人数为618250人,新增和再就业的7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
三是民营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4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8.9%,实现营业收入2047.1亿元,纳税占全市税收的39%,支付劳动者报酬215亿元。
结构 融资 能力 人力 用地 创新
六大桎梏 制约民营经济发展
《实施方案》客观分析了我市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施方案》指出,虽然我市民营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难。
从产业构成看,全市民营企业一产占1.2%、二产占81%(90%属于能源产业)、三产占17.8%,能源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导致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
从融资角度看,当前由于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能化产品价格低迷,导致民营企业自有发展资金不足,银行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收紧,民间融资出现断链风险。
从应对市场看,我市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品牌少,不注重营销,在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方面明显不足。同时,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缓慢,不能适应网购的需求。
从人力资源看,由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者不满足企业提供的劳动报酬,出现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也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负担。同时,由于劳动力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导致民营企业人才供应呈现结构性短缺。
从企业用地看,国家用地政策普遍存在着重国企、轻民企的现象,用于民营企业的用地指标不足30%,民营企业的不少好项目因为没有用地指标而难以开工建设。
从创新能力看,企业对市场调查和研究不够,管理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与长远发展。
《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认清形势,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渡过难关,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6条具体措施支持民营经济
强化资金支持——
每年安排2亿元以上专项资金
市财政每年安排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2亿元,发挥专项资金引导和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修改完善《榆林市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科学合理、高效安全应用。
持续做好“助保贷”业务,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对有融资需求、业绩佳、信用好的实体民营企业给予大力支持,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市上设立信用担保机构,与“助保贷”业务相互推进。
形成长效的政银企合作机制,市、县区每年至少分别召开一次民营企业融资洽谈会。
对符合政策的民间投资项目,在争取中省专项资金上,与其他项目一视同仁、同等待遇。
加大国家结构性减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民营企业知晓各项税收政策,并将优惠政策及时落实到位。
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取消不必要、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
政府采购应向民企倾斜,激励和促进民企优化产品,提高质量。
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持——
推进民营企业人才代理试点
做好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任职工作。选派100名市直机关优秀干部帮扶民营企业。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用人机制,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教育,实现民企人才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国企人才同等待遇。
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人才代理试点,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民企人才代理服务。试行公益性代理,促进社会资源合理 配置和科学分工。发挥人才代理机构在员工专业管理、定向培养、后援保障等优势,降低民企员工上岗培训、人工管理的运营成本,减少因人员流动快、补充不及时 和用人纠纷给民营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进一步发挥好榆林市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的作用。
强化技术支持——
开展民营企业科技认定
加大创新力度,鼓励使用创新成果,开展民营企业科技认定工作,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介组织,认定并扶持一批以技术、标准化信息咨询为主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与民企开展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的作用。
充分发挥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合力攻克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等关键性难题,争创名优产品,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
破解发展瓶颈——
用电用地用水享受政策倾斜
进一步加大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加大铁路运力指标争取。进一步完善村村通公路建设,让农副加工产品等畅通上市。
加快输配电网建设,满足全市城乡工农生产生活需求。开展网电直供、点对点直购供电试点,在中省政策允许范围内让民企享受电价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用足用活增减挂钩等用地政策,盘活存量用地。对使用未利用地及废弃工矿用地的民营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优惠政策。
合理分配水资源,对民营企业合理利用水资源给予政策倾斜。
发挥投资环境110、非公有制经济维权中心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家庭服务业,努力促进家政服务企业的发展,提升家政服务水平、质量和信誉度。
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以高效、优质服务带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民营企业“两化”融合。
进一步完善工业集中区产业布局、项目规划;推动煤炭、金属镁、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养殖、装备制造、物流、轻工、服务等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各类产品销售的市场平台。
帮助民营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积极引进职业经理人,培育民营企业过硬的管理团队,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建立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库,加快民营企业上市步伐。策划推荐一批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投向。
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融合,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
发展工业集中区和规模以上企业——
今年新增50户规模以上企业
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保障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链条长、竞争力强的集中区。
在农副产品加工、特色食品、纺织服装、传统工艺等领域形成一批家庭工业和小微企业密集区,发掘和培育10—20个家庭工业密集区,以同类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村镇为依托,发展壮大一批核心企业引领、小微企业聚集、产销经营协作、创新驱动发展、市场知名度 高的中小产业集群。
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14年新增50户规模以上企业;三年内培育发展200个以上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行业领军型和高成长性企业。
完善服务体系——
拓宽民营企业网络营销渠道
切实加强对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入驻机构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与能力。在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支撑、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教育培训、信用评价、管理咨询、融资担保、法律维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加强对各县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监督检查和政府评估,将服务中心工作列入各县区年度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中小企业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
加快市、县(区)网络平台联网建设,拓宽民营企业网络营销渠道。
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适时召开企业诚信“红黑榜” 新闻 发布会,提高企业的诚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