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将建立和完善从学前到高中阶段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06.03.2015  12:32
            2014年榆林市教育综合实力大提升、教育事业大发展的一年。从2015年起,该市将按每生每年1500元设立补助资金。建立和完善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幼儿14.5万人,占学生幼儿总数的25%。             —— 干部作风建设呈现新气象。 该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广大干部教师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更加牢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在省委对我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我市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排名第一,“两代一委”对教育的满意度与就业并列第一。             —— 榆林城区一年建成投用15所学校。 2014年秋季学期,榆林城区有1所高中、1所完全中学、9所小学、3所幼儿园,共14所新建学校和1所改扩建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2320个,极大地缓解了榆林城区的“上学难”问题。这是有史以来榆林城区集中投入使用学校数最多的一年;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十二五”榆林教育发展的一张名片。             —— 提前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该市幼儿园总数达到933所,新增259所;在园幼儿达到163702人,比去年增加13561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18%,提前六年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启动了全市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在2014-2016年投资5.6亿元,新建改扩建97所幼儿园,力争使全市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达到5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50%,实现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             ——教育惠民工程保障每个孩子快乐上学。 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惠及56万名学生幼儿,中、省、市共落实补助资金2.1亿元。提高学前教育免保教费标准,从2015年起,将按每生每年1500元设立补助资金。建立和完善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幼儿14.5万人,占学生幼儿总数的25%。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覆盖学校722所,约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2%。通过落实教育免费政策和健全困难家庭资助体系,切实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乱收费问题,从制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维护了教育公平。             ——确立“1+3+n” 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5年内全市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各县区达标的时间表;针对榆林教育实际,确立“1+3+n”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模式。“1”指一项工程,即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3”就是三项交流,即城区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一个乡镇校际间的交流,城乡之间的交流帮扶;三个层次的交流,即校长、教师、学生间的人员交流,设施设备的交流共享,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层面的交流互动。“n”就是免试就近入学、信息化建设、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给薄弱初中、治理教育乱象等方面的多项措施。目前,定边县“双高双普”和神木、靖边两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评估验收;该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已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市新增计算机10447台,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2033台;除绥德、米脂两县正在建设外,其余11个县区全部实现城区学校“班班通”,其中榆阳、横山等区县实现了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有29名校长、297名教师通过“办学联合体”等形式交流到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任教,促进了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                  ——阳光招生成为年度教育工作新亮点。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相关政策,规范新生入学工作,该市有321所小学、115所初中实行了免试、划片、就近招生,分别占小学、初中总数的72.3%和59.3%,使义务教育学校“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榆阳区今年秋季起,小学新生入学统一实行“网上报名、分段录取”办法,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实行电子随机派位,既控制了超计划学校的班额,又使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了“择校生”“条子生”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教育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大成果。             ——全员读书成为教育系统新气象。 启动了教育系统全员读书活动,全市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和中小学校长(园长)每学期至少选读2本教育类书籍;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精读2本教学类书籍;中小学生开展“海量阅读”活动,每学期阅读5-10本好书,在教育系统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了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及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教师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推出新机制。 修订出台《榆林市中小学教职工周工作量参考标准(试行)》,规范了各学科教师的周工作量。组织实施了2014年度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学科能力竞赛,完成了2.2万人次的骨干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培训任务,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启动了首批榆林名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工作;有105名教师被评为市级 “教学能手”,79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17名教师被确定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1名教师被确定为省级名师培养对象,初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优秀教师群体。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研室主任大讲坛活动;各县区组织乡镇中心小学以上校长每年面向教师、学生、家长分别完成三场报告;榆阳区、高新、子洲等县区启动了校长职级制和聘任制试点改革,有效提升了校长队伍的专业素养,为实现专家型校长办学奠定了基础。             ——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启动实施了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三个一”工程,即一个项目(2211),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两项艺术特长(其中一项为榆林本土特色的艺术技能),分别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至少有一段担任班干部的经历和获得一次班级以上奖励的荣誉;一个活动,要求小学每周星期五下午组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每一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一个特色,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目前这项工作已全面推开,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 全市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2014年全市高考文、理两科(不含体育、艺术考生)一、二本上线人数达到11045人,比上年增加了134人;市内应届生二本线以上比率持续增长,全市文、理两科应届生报考人数比去年减少187人,一、二本上线人数分别比去年增加了268人和167人,全市高考二本上线万人比由去年的全省第四晋升到第三名。(文/杨波 王巍) (责任编辑: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