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打造文化旅游新高地

09.06.2015  09:38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基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近年来,榆阳区把文化建设贯穿到现代产业体系、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等各领域,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和旅游的载体作用,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

    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声名鹊起、青云山旅游景区修补完善、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挖掘打造、邓宝珊将军故居修复保护、连续四年成功举办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不经意间,榆阳文化产业链延伸了,内涵更丰富了,旅游亮点多了,呈现出持续转型、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很多人感慨榆阳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惊讶榆阳的转变,不禁要问,动力何来?奥秘何在?

   文化资源: 藏在闺中人未识

  “在榆阳区游玩的花费不是很高,连住宿加起来一周1000多块钱,住宿有很多选择。饮食有美味的羊杂碎、拼三鲜,还有炖羊肉、老蒸酒可以大快朵颐。榆阳城乡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北部风沙草滩区沙漠、草滩、海子、农田、民居,阡陌纵横,风景秀美。南部丘陵沟壑区地貌特征明显,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完整,名刹古寺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穿境而过的长城遗迹,残垣断壁,沧桑厚重……”不久前,来自上海某院校美术系的张宇光和同学来榆阳采风,向笔者讲述了他们的采风游玩心得。

  榆阳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除了近年来随着杏树产业系列游初为人知外,绝大多数尚未进行挖掘开发,许多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都藏在深闺,甚至还处于封闭状态。这一方面反映出榆阳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另一方面说明榆阳区原生状态的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开发具有后发优势。

  文化旅游: 吾家有女初长成

  “榆阳区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与多年来的生态建设成果交相辉映,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积淀厚,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榆阳区区长贺利贵说。

  除了喜获“中国美丽田园”景观的榆阳南部山区10万亩杏产业林带的旅游品牌线路外,从南向北,从东往西,散布在榆阳大地可游可玩可看的地方越来越多——有历史遗存方面的悬空寺、罗兀城、青云寺、寨峁梁遗址、白城台遗址……有农业文化方面的设施农业、旱作农业、采摘农业、体验农业、规模种植……有生态文化方面的新农村、美丽小镇、古村落古民居、王圪堵水利景区……有畜牧文化方面的金秋赛马、赛羊大会……还有城区的六楼骑街、四合院、榆林小曲、报界宗师张季鸾墓园……

  近年来,榆阳区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做好规划设计和策划指导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原生态文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探索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正在筹划成立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公司,就是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广泛引进专业文化企业与之合作,鼓励乡村创办经济实体,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对境内资源进行策划和包装,丰富旅游内容,彰显地域特色,提升旅游档次,将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延伸得更长。

   文旅产业: 为伊扮得花枝俏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耦合性。物质上富裕起来的榆阳人民不应该没有精神文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能没有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就是要把榆阳的文化效能发挥到淋漓尽致。”榆阳区区委书记苗丰说。

  榆阳区文化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互包容,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城市文化前景广阔,既有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又充满现代活力。在工业文明方面,现代化矿井、全国第一套煤间接液化装置、西北最大的真空盐厂、全省最长的铝镁合金工厂等资源也提上了榆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议事日程”,等待揭开“神秘面纱”。

  “榆阳区已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正在努力建设文化独具魅力、旅游独具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文化新高地,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的文化支撑和发展动力。”苗丰说。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