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扶贫打出“组合拳”

09.07.2015  10:43
 

  初夏,榆林市子洲县最偏远的李孝河村一派繁忙的景象,小广场场平工作几近完结,道路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修好这条路,以后下雨就好走了。”村民们畅谈着美好生活,而这些改变都得益于驻村扶贫干部梁亚雄的帮助。同样,在绥德县义合镇胡家沟村,经榆林市纪委、监察局扶贫工作队的帮扶,该村一年就实现人均收入三年翻一番的扶贫任务,苹果和羊奶产业鼓起了农民的腰包。

  2014年6月,榆林市开展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首次在703个低收入村开展精准扶贫,涉及10个县区144个乡镇,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这项工作受到群众的肯定,驻村干部们被亲切地称为“能人”、“老百姓的贴心人”。

  “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有着明确的要求。榆林市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扎实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加速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瞄准小康路紧咬“硬骨头

  榆林市靖边县是全省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重点县和白于山区扶贫攻坚省级片区县。总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总人口34.26万,其中白于山区覆盖区域总土地面积3346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6.7万。该区域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被称为“陕北脱贫致富最难啃的硬骨头”。

  近年来,靖边县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把白于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之一,通过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和产业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有序开展。

  该县将白于山区扶贫开发作为重点“民生工程”给予单列考核,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011年以来,仅移民搬迁一项,县本级配套资金1.5亿元;捆绑、整合部门资金7000多万元,仅整村推进一项,整合资金达830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该县多方筹措资金,着重推进移民安置社区化、搬迁群众市民化、就业保障多元化,来自白于山区贫困移民户已经住进了干净宽敞的新房子。

  产业富,则百姓富。靖边县制定适宜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按照贫困村、贫困户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扶持其生产发展,扶持贫困户逐步实现能有一项以上稳定收入来源的产业项目,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近年来,该县发展养殖示范户945户,发展种植示范户300户,种植山地苹果树2000亩,种植樱桃树300亩。同时,通过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为群众提供小额贷款,拓宽了贫困群众的融资渠道。

  绥德县是国家吕梁山特困片区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整村推进项目为抓手,该县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模式,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项目的规划、实施、资金兑付等每个环节都有群众代表参与,群众既是项目建设的主体,也是项目受益主体。该县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教育、科技、交通、农业、畜牧、水务等部门的资金集中捆绑使用,以及帮扶单位援助、社会捐赠、群众自筹资金等统筹起来,优化组合,精准投入到项目村,确保项目村得到综合扶持。

  今年,榆林市各行业部门紧紧围绕吕梁山片区和白于山片区扶贫攻坚,落实了一批水、电、路、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7.7亿元,确保了“十二五”重大民生项目落地收效。经过几年努力,榆林贫困人口已由2011年的88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8.7万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漫灌”变“滴灌”“输血”变“造血

  绥德县胡家沟村是传统的种植业村,收入水平低。榆林市纪委、监察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后,发现该村拥有发展山地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走农户、访专家,调研市场需求,和厂商联系,最终确定发展优质山地苹果产业。

  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工作队请来县园艺站、渭南果树专家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开展实地培训,向农业部门争取65万个苹果袋,组织镇村干部和果农赴米脂县、子洲县学习企业果农合作模式和果树标准化种植模式,制定400亩幼果园标准化发展规划。以目前市场价计算,预计进入盛果期,新果园年收入800多万元,加上老果园,全村苹果销售年收入可达12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

  去年,经过套袋后,该村苹果售价较往年提高6—12倍,让果农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年初,就连邻村居民都和工作队联系预约苹果袋。如今,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该村还正在发展羊奶特别是酸羊奶产业,前期调研已经完成,工作队的付出赢得群众的信任,科学选定的产业让群众摘掉了多年的穷帽子。

  开展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是榆林市委、市政府贯彻中省扶贫开发政策作出的具体部署,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以来,全市选派867个驻村工作队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这些工作队结合本单位实际,帮助低收入村和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提高能力,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个人。

  国电榆林供电公司调研员张雷威是省市劳模,去年又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他参加扶贫工作15年,对农村情况十分熟悉,总结了很多好经验,“帮扶贫困户时不仅要提供资金,更要帮他们设计致富思路,选好致富项目……如果我们能主动学习涉农书籍,掌握农村政策,就能不说外行话,更深入农村……扶贫工作也要创新,要善于消化好思路和致富方法。”张雷威帮助群众修过水窖,积极推广舍饲养羊,贫困大学生们在他的帮助下一个个成才,病重的老人在他的帮助下重燃生活的希望。

  参与扶贫15年,他的扶贫工作日记已经有整整6大本,“扶贫工作看上去是个苦差事,但却是苦中有乐。”张雷威感慨地说,“当你握住贫困村民的手,你就是代表政府在关心他,你就是能帮他脱离困境的好人,干好社会扶贫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要付出爱心、认真负责就行。

  今年,榆林市扶贫办、市委组织部对21个市级驻村先进工作队进行通报表彰,对450名驻村干部如何精准扶贫和开展农村工作进行了培训,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张雷威等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队讲述了他们的扶贫故事。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榆林更多的干部沉下身子,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