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

06.02.2015  10:41
 

  近日,榆林市林业局传来喜讯:该市境内最后50万亩流动沙地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至此,榆林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这标志着我省所有流动沙地全部得到治理,从此告别“流沙”时代。 

  据了解,我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99%集中在榆林。过去,860万亩流沙给榆林造成巨大危害,也成为陕西绿化美化的“短板”。榆林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南治土、北治沙”战略,几代榆林人坚持不懈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使一块又一块流动沙地被固定和半固定。2012年起,榆林市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和“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植树造林300多万亩,残留的50万亩流沙得到有效治理,再也“”不起来了。目前,榆林从城区到乡村的绿色主框架已形成,在黄河沿岸形成以红枣为主的红色经济林,在中部黄土丘陵区形成“两杏”为主的黄色经济林,在北部沙区形成以樟子松为主的绿色防护林带,全市林木覆盖率由2011年的30.7%提高到33%,植被覆盖度达53.43%。 

  针对沙化土地不同立地类型区,榆林还走出一条科学治沙之路。采取乔、灌、草相结合,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结合,一改(改良土地)、三化(林网化、水利化、园林化)、八配套(田、渠、水、林、路、电、排、技)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推广樟子松“六位一体”等造林治沙实用技术。全市初步走上沙漠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促治沙的治沙良性循环之路,建立起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以林草为保障,沙区成为该市粮食主产区和全省畜牧业基地、新食品长柄扁桃油原料基地。距离榆林城区20多公里的榆阳区大纪汗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过去常年黄沙漫天,一片荒芜。如今,这里已变身万亩良田,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 

  据榆林市林业局总工郝文功介绍,随着林木覆盖率的提高,榆林市的降水量逐年增加,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城区二级以上天数也越来越多,2014年达到336天。今年起至2019年,计划每年完成50万亩共计250万亩的造林任务,争取到2020年,全市的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4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6%以上,建成“南部林果飘香、北部绿染沙漠、矿区绿化美化、城乡翠绿环绕”的绿色生态榆林。(记者:王雄 通讯员:呼东荣 张富强)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