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法院:让法治精神植根家庭

29.09.2015  13:44
        陕西法院网讯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安宁与否直接攸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榆阳区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践行  “三严三实”,为维护家庭和谐、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构筑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反家庭暴力合议庭为家庭和谐撑起一片蓝天

        从榆阳区法院近三年来受理婚姻家庭纠纷类案件的数字统计来看,家庭暴力案件约占该类案件的70%,且女性受害者居多。为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该院高度重视,多措并举。

        一是成立了反家庭暴力合议庭,由具有丰富家庭案件审判经验、调解能力强的民事女法官、妇联人民陪审员组成,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心思细腻、耐心细致、亲和力强等工作特质,并将司法工作与妇联工作优势互补。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妇女儿童维权意识。结合审判“五进”、“一村(社区)一法官”、法官“1+4”等活动,通过“以案说法”、“法律宣讲”、“咨询服务”等方式推广普法教育,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

        三是开通妇女儿童便民诉讼“绿色通道”,对涉及妇女儿童切身权益的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原则,并对有困难的家庭予以缓、减、免诉讼费,使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四是主动邀请妇联、社区(村组)妇女代表、村组(社区)负责人参与庭前、庭审、庭后的调解工作,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形成调解合力,使家庭婚姻案件的审理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少年审判合议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避风港

        该院成立了由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社会阅历,特别是具有教育感化青少年能力的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一是坚持“教育、挽救、感化”方针。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快速增长,犯罪目的一般具有较强的单一性,抢劫、抢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暴力犯罪增多,为维护辖区稳定,该院十分重视涉及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审理,注重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法制、情理教育。

        二是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在具体审判中,该院严格依照刑法规定,准确适用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把握好处罚尺度,做到罚当其罪,兼顾教育其人。

        三是完善建立特邀陪审员工作制度。该院特邀了学校、妇联、司法局等有关部门具有丰富青少年工作经验的社会各界人士作为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让他们与法院一同在庭前、庭中、庭后等阶段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 

        四是注重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多年来,该院积极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通过与妇联、学校联合召开座谈会、组织学生参观审判法庭、旁听庭审、判后答疑,将师生、家长“请进”法院,将现实案例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积极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女子法庭”用温情挽救创伤家庭

        作为我省目前唯一一个设在农村基层的“女子法庭”,曾被最高院周强院长赞为绽放在沙漠的“金花”,她们常年扎根基层,为了家的和谐与安宁,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常常穿梭在沙漠荆棘,一次次经年的生日常常忘却在送达调解的路上……,“六中调解法”、“2、4、5”工作模式……无不见证了一个“”字。

        法庭专门成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小组,由业务能力强、善做调解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法官、妇联代表和村镇妇女主任共同组成。

        “哪怕是撕破脸、跑断腿,我也要见见我的孩子……

        这是一位年轻妈妈思念孩子的声音。

        他们原本是一对感情非常好的夫妻,不料一场残忍的车祸毁掉了丈夫的腿,打破了家的安宁。婆婆认定儿媳是“扫把星”,使儿媳有家不能回,有儿不能见。为妥善审理好该案,法庭决定联合区、乡两级妇联代表、村主任及人民陪审员入户调解,将庭审搬到村上去,进行现场开庭。最终通过多方努力,一个深情的拥抱化解了一场夫妻恩怨,重拾了家的温暖。

        2011年以来,经调解组审理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共368件,其中调撤结案303件,调撤率为82.3%。

        多年来,榆阳区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延伸法律服务功能,不断引导着家庭成员正确使用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做到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让法治精神植根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