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的“榆林样本”

12.07.2015  11:07
 

      民生问题是一国之根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几年来,榆林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在教育、医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等方面为百姓办了大事、好事、实事。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2010年,不少榆林人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莫过于孩子们抓着学校大门上的铁栏杆,眼里流露出对校园无限神往的照片。这是无声的呼喊:我们要上学。当时,榆林城区每年有近5000个孩子因学位紧张而上学困难,最大班额已达到90名学生。“上学难”成为榆林百姓民生的首要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在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会上,榆林市提出建设教育强市,在陕西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几年来,榆林市投资116.9亿元,在城区建设45所学校,其中新建38所、改扩建7所。目前已建成投用34所,其余11所计划今年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1340个,比2010年翻了一番。同时,积极支持各县区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扩建学校,全市及榆林城区上学难、班额过大等问题基本解决。

      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榆林市确立“1+3+n”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模式。计划5年内投资25.1亿元,通过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仪器设备与图书装备等项目,力争义务教育阶段780所学校达到标准化水平。截至目前,已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中建设等项目128个,完工70个,在建58个;同时,全市新增计算机10447台,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2033台,其中榆阳、横山等区县实现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全市有29名校长、297名教师通过“办学联合体”等形式交流到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任教;今年,榆林市交流轮岗人数将持续增加,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保障每个孩子平等享有教育机会、解决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榆林已有321所小学、115所初中实行免试、划片、就近招生,分别占小学、初中总数的72.3%和59.3%,使义务教育学校“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今年全市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按10%的比例分配给薄弱初中;计划到2018年达到80%,2020年力争实现100%的指标到校,不断扩大高中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

      榆林市在教育质量上也取得新突破,德育工作不断加强、改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今年榆林高考再次创出佳绩,文、理两科一、二本上线比率34%,二本以上高考万人比位居全省第三。全市文、理两科应届生报考人数22411人,较去年减少2690人,二本线以上人数达到7264人,上线比率32.41%,比去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其中文史类上线比率为19.92%,比去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医疗改革 对“”下药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千家万户的幸福。

      榆林市为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启动市第一医院绥德、榆林院区改扩建、新建二期项目,榆阳区人民医院建成投用,市二院即将整体搬迁,市三院建设进展顺利,城区新增病床4189张,病床总数达8704张,实现全市病床位总数翻一番目标。

      榆林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297.7万人,参合率99.2%;今年,新农合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490元提高到500元。报销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先住院、后结算”模式,新农合市内一级医疗机构实际补偿率84.38%,二级医疗机构达到72.10%,三级为50.86%。新农合大病保险顺利进行,2011年,创新性开展大病补助工作,对当年自付费用达到和超过3万元的大病患者实行二次救助,最高可获补助20万元;2013年,全市新农合大病补助2500余人,共补助5000多万元;2014年,新农合补助封顶线由25万元提高到30万元。

      榆林市还积极探索开展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构建大卫生格局,真正让群众能放心看病,得到实惠。

      全城创建 大美榆林

      习近平总书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几年来,榆林市不懈努力奋斗,攻坚克难,先后建成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一个生态宜居的榆林城市格局初步形成。走在榆林街头,看见的是湛蓝的天空,呼吸到的是清新的空气,感受到的是让人心旷神怡的生态环境。宽阔笔直的马路、风景宜人的公园、穿梭不断的车流、美丽的霓虹大道、一幢幢高楼的远影……让不少外地游客惊羡地说:好一个大美榆林。

      在这座生态之城里,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全市投入专项资金2.4亿元,大力实施蓝天工程,从改善城市燃料结构入手,开展禁烧烟煤、燃煤锅炉整改、机动车尾气检测治理、施工扬尘及餐饮业油烟治理等多项综合整治活动。禁烧烟煤范围从最初的5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255平方公里。去年,榆林城区好于二级以上天数336天。

      在这座水漾之城里,传说中的“桃花水”甘甜清澈。榆林全市大力开展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在榆阳泉、普惠泉两个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保护区范围划定、污染源清除、围网隔离、警示标牌、界桩设立等保护工作,同时还加强水质抽样检测工作,所监测指标均满足地下水Ⅲ类水质要求,实际水质则达到Ⅱ类标准。榆林城区投资5亿多元,通过清除淤泥、衬砌河堤、绿化美化堤岸工程,对榆溪河、榆阳河城区段河道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形成榆溪河70万平方米连续水面,打造出国内沙漠城市独有的特色滨水景观,建成“一泓清水,两条绿带”的生态长廊。

      在这座园林之城里,满心满眼的“绿绒毯”上点缀着如宝石般耀眼的花儿。人们通过“借地生绿、租地造绿、扩地增绿、庭院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绿化”等措施,让“绿”这个生机勃勃的颜色晕染了整座城市。榆溪河生态长廊、东沙生态公园、榆林大道街心公园、大墩梁生态公园陆续建成开放。完成榆林大道、东沙大道等57条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建成绿地129.08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实现翻番。

责任编辑:飞翔      审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