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和保障——来自全国政协委员的思考

17.03.2017  03:15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对于气象部门来说,过去一年,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更加有力,在生态、环境、海洋、水利、能源等领域气象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许多举措掷地有声——国家级15公里分辨率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式投入业务运行,开展生态气候承载力研究,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具体到气象工作,该如何作为,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说在点子上、议在关键处、言在需要时。

着眼长远与着手当下

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认为,气象工作要更好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抓住四个字:着眼长远。所有的战略设计,都要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气象事业发展观是一致的。气象工作就是要为当下和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作支撑,在职责范围内为子孙后代能有一个好环境把好脉。”他感慨,过去几年,粗放式发展让生态损伤太大。只有长远谋略,才能带来真正的“生态红利”。

去地方做研究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会先在当地找气象资料。他说,生态建设影响气象,气象也反映出生态恶化或好转的水平,两者相互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命题下,气象工作颇为重要。尹伟伦认为,作为大生态学术平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着手当下,正为生态系统的监测、研究等做着大量工作。但在生态建设的一些短板问题上,气象部门可以再使力、借力。

在生态建设中,气象绝对是基础。”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的评价。这种基础性地位和由此带来的使命,也促使气象工作者既要低头做实事,又要抬头看远方。“尤其是一线气象预报员,已不只是预报员,而是国家战略服务者”,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陈道明提出对预报员的认识要转变观念。

探寻规律与寻求方法

随着气象数据的观测与积累,很多规律将会显现。这些规律经过总结,是否可以直接运用到生态建设过程中?

长期从事社会、民族问题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助理郝时远说,回溯4000年前北方草原上游牧帝国的崛起,正因为当地有广袤草原,有成群牛羊,所以崛起之势与当时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今,这些地区有的荒漠化程度严重,也与气象条件有关。“把气象条件与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寻找规律,探寻气象与生态的关系,甚至能让人准确判断: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发展、怎样与自然互动。

气象条件的形成均有规律可循。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面对生态建设,要探寻长期、短期时间尺度下的气象规律,使保障生态建设更“有据可依”。

具体到操作层面,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建议,气象部门要有调控措施,营造更好的“空间格局”,减少灾害发生。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要主动进行“气象驱动修复”,改变气象要素,推动修复。

类似的方法,得到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王元青的认同。长期从事野外科研工作的他,时常往返于北京、内蒙古、青海等地。去年他在内蒙古一个很少下大雨的地区赶上了暴雨,大队人马只好撤回。这也促使他去思考,罕见暴雨是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发出的信号吗?能否基于气象条件进行归因研究?

当前,气象部门持续开展的工作,会不断给出答案,比如定量评估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推进全国气候区划和地区气候区划工作,做好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草原林区等人工增雨(雪)作业等。

在生态气象信息传播方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进行“两面性”提议:要告诉公众在气象条件下生态恶化的真相,让其有更好的警觉;也要告知公众生态利好的消息,让其有更好的向往。

化解压力与释放红利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14位政协委员围绕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发言。在“好生态”面前,要想有持续向好的经济态势,压力可想而知。

对于气象部门来说,面临的则是另一种压力。宇如聪说,气象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科技支撑。除了保障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大事外,气象服务还要面对区域性问题,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环境承载量、发展与气候的关系、大量社会活动带来的气候服务保障等问题,皆需气象部门更好地保驾护航。

这些都是挑战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们要更主动地去了解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要全方位加强能力建设,把压力变为能力的提升。”在宇如聪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而未来针对此的气象服务布局也可能是全球性布局。

他指出,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各种需求中,找到与气象的结合点,使气象服务效益最大化,也就有了“气象红利”的释放。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大数据平台”。如果这个平台上有海量的气象大数据,也将释放更多红利。

要治环境的‘本’,要见生态的美,就要有更明确的发展路径,这样才能为释放生态红利带来更清晰的方向。”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建议也很中肯。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气象部门将竭尽所能,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