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抗日英雄孙鉴田

23.08.2015  12:26

孙鉴田,男,原籍山东省新泰县人,1944年任国民党40军106师317团一营营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中,孙鉴田父亲孙良庆因腿部受伤担任后勤工作。1939年孙良庆所在部被统编为24集团军,辖第40军的39师和106师、新编第5军和27军,部署在太行山战区北至林县、南至焦作一线打击西犯日寇。

残酷的抗日战争使40军损伤惨重,为了安定军心,40军在宝鸡县虢镇渭河北滩李家村(现为陈仓区西秦村九组)购置农田百亩设留守处,创办“冀鲁农垦场”,孙良庆任留守处长。留守处职责是供老弱兵士和军属 们做小型手工及农活,增加生活收入,并供养军中子女上学。孙鉴田一家就成了陈仓区(原宝鸡县)虢镇西秦村人。

1944年4月,日寇以主力两个师团和一个加强装甲旅团,在坦克、飞机的协助下,由洛阳向豫西、南进犯,企图攻破潼关,占领西安。孙鉴田所在的40军在河南渑池、陕县一带正面迎敌,孙鉴田当时担任106师317团一营副营长率领一营在陕县南关正面迎敌。阵地战打得异常激烈,阵地被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战场尸横遍野、黄土成焦,一营死伤惨重,战斗进行了整整7天,待援军赶来,孙鉴田率领的一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他们都是牺牲在自己的阵地上,没有一人后退,没有让敌人进入阵地。孙鉴田副营长身边竟放了30多个手榴弹箱,里面的手榴弹全部投向敌人,只留下了空空的弹箱,可谓战至最后一刻。陕县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阻止了日军突破潼关,西进陕西的图谋, 此役为保卫陕西作出了贡献,受到国民政府的褒奖,孙鉴田被追任为营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陕县战役即将打响前的数小时,孙鉴田曾给弟弟写了一封家信,信中表达了烈士抱定必死的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封信令全家既为长兄的牺牲难过,又为其英勇献身而骄傲。信中写道:弟弟如晤:

此次敌人西犯,来势凶猛,潼关殆危;幸我方大军有援,转危为安,反攻声中渐近陕县矣。数日疲劳付之昨夜酣睡中,故今午始能抽暇作书。一旬未曾家报之故,乃迫击敌也。

十二时十五分,奉令于晚八时攻陕县,余率兵自南关入,明知敌众我寡,天壤之别,奈当前捍卫西北之重责,拯救数千万民众义所勇为,生死闲置一边矣。较 之儿女情重,生如秋蝉,死若朝菌者,强胜何啻千万倍耶?人之生死亦大矣,盖生必有胜与死,然后可生,死必有胜于生,而后可死!余年而立,无妻子累,只高堂 在上,乃日夜不能去怀者,此战明知必死,然未必死,以死意在怀,方可勇战,胜券在握也。吾侪当预于功成之日,围绕父母于高堂,以叙天伦之乐。草此,再谈, 祝近安!并请祖母暨父母均健安。

哥哥鉴田手启于会兴镇军次“生必有胜与死,然后可生,死必有胜于生,而后可死!”这是英雄对生死意义的论述和态度,是那样的崇高伟大,是忘我和无私的,是胸怀天下的,足以震撼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心灵。

孙鉴田的弟弟孙麟田后人至今仍珍藏着这份刊登其兄孙鉴田英雄事迹和家书的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二日的《华北 新闻 》西京(西安)版第三版报纸,并以此作为教育子女的材料。

时至今日,台湾台北忠烈祠内仍有烈士孙鉴田的灵位,常在抗战纪念日受到人们的祭祀和追念。(中共陈仓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