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保护汉江,300万安康人民在行动 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确保一江水永续北上

04.12.2014  11:32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全线调水。安康市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顺应国家层面对安康的三大战略定位,遵循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个陕西”和陕南循环发展战略,确立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目标,统筹推进生态安全、循环产业、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监管四大体系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体系,确保汉江水质安全。坚持以“一江两带”为重点,加快汉江水生态与水资源保护、生态治理、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大面积实施造林绿化,累计投入60多亿元,造林900万亩,森林覆盖率65%;投入11亿元实施长治、丹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开展工业点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投入18.6亿元建成投运21个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厂。目前,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85%和9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3%,汉江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构建循环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安康发展的命脉,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速。加快“飞地经济”发展和“三区两园”建设,打造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迅猛发展;倾力打造“中国硒谷”品牌;以选矿、初级冶炼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5:53:32。促进了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建设新型城镇化体系,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围绕建设“秦巴明珠”,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城镇化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和区域中心城市。抓住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重大机遇,促进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农民工进城、产业发展、保障服务“五位一体”发展,加快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步伐,从源头上减轻人口超载带来的生态环保压力。目前已经搬迁9.7万户37万人,带动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产服务以及家庭手工业、庭院经济等就业主导型产业,吸纳群众到工业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合作社务工增收,让更多群众就近转移,在“家门口”就业。
     
          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提升保护防治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督与管理。加快实施汉江综合整治工程,扎实开展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推广河流“网格化”管理和“河长”负责制,对汉江水质和重点污染源实时全线监控。市政府与各县区和25个部门签订了《汉江水质保护目标责任书》,对水质监测情况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并纳入年度考核。推进“十百千”(10个县区、100个镇、1000个村)生态文明创建,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4个。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运转—镇处理”治理模式,稳步扩大农村环保处理设施覆盖范围。
     
          安康发展的优势在生态,责任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让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国土得到精心呵护、科学开发,是全市人民的责任使命和愿望追求。我们将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努力让环境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给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中共安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