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援疆工作成效显著

07.04.2016  12:42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河南省科技厅通过实施重点创新项目、搭建创新平台、强化科技人才交流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援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速推进哈密地区及新疆有关地方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做好顶层设计,签订合作协议
      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豫疆两省区党委政府达成的有关共识,深化两省区科技交流与合作。2015年8月,河南省科技厅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签署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哈密地区的创新发展,在技术创新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充分发挥河南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优势,找准需求,注重实施,把河南省已有的科技成果与新疆哈密地区的科技发展相结合,探索科技援疆的新机制、新途径,为哈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快技术创新,实施重点项目
      指导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密新能源研究院建立了长期紧密合作关系,投入研发经费200万元,共同搭建高水平的电机研发平台,围绕电机高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突破了核心技术,加快了高效电机的应用与推广。支持河南龙成煤高效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与哈密在煤高效综合利用领域开展合作,针对哈密煤炭资源特性,开展重点攻关,积极提高煤炭资源附加值。依托河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组建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新疆实施开放课题3项,援疆科研经费1500万元,建设了“中亚棉花试验站”,加速了新疆棉花集成高效栽培技术向中亚地区的示范推广。
      三、建设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指导河南省棉花研究所成立了新疆科研中心,拥有试验基地建设用房1.6万平米,试验用地2.1万亩,先后在石河子、喀什、库尔勒、阿拉尔、阿克苏等地,建设了5家生态试验站;与塔里木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组建了我国首个棉花科学学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建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这些创新平台的搭建,有力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促成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与伊吾县政府投资750万元,合作共建伊吾县下马崖乡红枣试验示范基地,建成3000亩红酸枣仁直播示范园,全面提高红枣种植的科技水平,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对推动该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人才交流,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组织院士哈密行,协助哈密地区科技局在哈密科技创业孵化园设立了院士工作站,配备了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工作设备,组织4名河南省籍院士率专家赴哈密,开展了“院士哈密行”活动,为哈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大力开展智力援疆,积极支持河南省棉花研究所选派优秀科技人才驻疆工作,全年共派出常驻科技人员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6人,分别被聘为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的兼职导师。着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支持郑州果树研究所在哈密组建了“红枣专业协会”,利用科技下乡、现场指导、集中培训、会议讲授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村技术实用人才,共举办红枣种植技术专业培训班12期,累计培训1100人次,其中培训种植户650人次,培训项目实施技术人员150人次。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