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科大陈治亚: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究

25.09.2015  23:14
            《中国高校科技》2015年第9期(作者 陈治亚)题: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1  正确认识创新内涵与创新教育的特点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不是一门学问,创新对大学来说既不是一项新事物,也不是一个新要求,只是当下赋予了其更新更多的内涵,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变革方法、一种行为方式。             1.1 创新要有创新型人才为基础
            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脱胎于前苏联模式,一个模具“浇铸”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一会儿两个中心,一会儿教学为中心,有时甚至以科研为中心,现实中一些高校在功利的驱动下,重科研、轻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短缺,很难真正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1.2 创新要有内在的动力机制
            内部而言,创新需要激励机制。为什么要创新?它必须要有唤醒人们内在“冲动”的机制。同样,高校教师要把科研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也需要有激励机制。创新利益是通过创新所能够获得的各方面满足,高校对创新利益追求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创新利益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创新利益的大小具有诱导和进一步激励从事创新的双重功能。当一项创新活动开始之前,对创新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教师是否选择这项创新;当创新成功后,巨大的利益会激励教师继续创新。
            外部而言,社会需求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奎斯等人曾研究了567项不同的技术创新个案,结果发现,其中的3/4的创新活动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只有1/5的情况是由技术本身的发展所推动的。因而得出结论:对创新需求的认识要比对技术能力的认识更重要,市场需求是激励和吸引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力源泉。             另外,竞争的存在是激发创新行为的最重要的手段,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             1.3 创新要有“一方山水”的外在环境和土壤
            创新不在于有多少高校、有多少院士;北京高校很多,院士很多,但是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还是深圳。深圳有多少高校?原来啥都没有。最近李克强总理和企业家开会,董明珠说,“千万千万政府别给我们什么优惠政策,我们有竞争力,我们就能赚钱。我们要的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马云说得更绝,“为什么淘宝网做大了,因为那时候没有网管办(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是必须的)。所以我们最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要给谁特殊的优惠,给谁优惠就意味着不公平竞争,就意味着腐败,因为它就有寻租的空间了。”就高校而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环境就更显重要了。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25次咨询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就严肃指出:学术不端是创新的“天敌”。要更加重视学术诚信问题。不但要重视教师的科研诚信问题,还要重视学生的诚信问题。对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零容忍”,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浮躁是创新的“毒瘤”,大学应当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侵蚀,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学校的风气,引导师生坚定追求真理、攀登高峰的勇气和恒心,树立不尚名利、但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使高校成为创新生态的净土。             1.4 创新要具备一种厚重的文化沉淀
            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鼓励创新的文化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强调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永不放弃”的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文化的根本。创新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务实精神、一种团队精神。美国西部最早就是牛仔文化、淘金文化,人们到那儿是去冒风险的、淘金的,所以那时的文化就是冒险文化(当然那里气候不错)。硅谷也是一样,到了硅谷,人们就会感叹硅谷的空气里都弥漫着创新的气息,没有官本位、没有等级制度,只有创业,那儿的风投也特别发达,这就是沉淀和生长的创新文化。
            2  强化创新型驱动教育必须认识并处理好两个关系             2.1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创新与守成的关系             首先,创新是在前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取得科学成果的基础之上,由后人以新需求、新方式进行自己的创新实践。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要面对传统、继承传统。就学生而言,掌握知识,继承前人的经验,是其日后创新的基础。守成为创新提供依据,创新则为守成提供动力。基础在守成,关键在创新,真正的创新必须是对守成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追求。其次,我们切忌把创新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和绝对化,认为“只有新的东西才是先进的、合理的”。大学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要在创新中发扬传统、特色和守护大学精神。创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守成则是一所大学的根基。我们还要冷静看到不少创新实践对社会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破坏作用。最后,我们还要保持创新的持续性,不能简单求新,朝令夕改。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初期研究到最终获奖,一般需要10余年时间,并且近年来有增长的趋势,说明高水平的创新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工作,被大家公认需要时间,不可急功近利。             2.2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三者的关系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人才培养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来实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是原点、根本和核心,教学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因,是科学研究的延伸。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高校培养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保证了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产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助互益,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在一流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造就创新型人才。
            3  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创新高校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挥棒,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本身的创新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围绕是否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怎样激发创新,确立和完善评价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25次咨询会上就强调:“要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我非常赞同,怎么评价哪个学校是好学校,怎么评价哪个老师是好老师,怎么评价哪个学生是好学生,我们现在就是说,你有多少长江学者,你发了多少论文,你考试都得多少分,这个东西是评价人才和一个教师的标准吗?”
            当前国内高校评价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指标权重还不够高,要不断推动高校注重教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权重。美新社(《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高校评价中给予人才培养70%的权重。泰晤士报为扭转高校过度重视科研的趋势而在指标数量和权重分配上刻意偏向于人才培养,以强调并引导高校注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高校要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努力服务行业、服务国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大学是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充裕的物质资源、良好的学生质量和卓越的学术资源为保证的。评价一所高校,应充分涵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既包含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指标,又包含科研能力或学术水平指标;既反映师资、经费、办学条件等教育投入,也要反映毕业、就业等教育产出。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多地关注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与服务社会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指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建立科研工作分类评价机制,既要有利于基础研究,又要促进应用研究。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岗位特点,制定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促使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原创性,关注产生新知识,应用研究更加注重解决重大问题,关注成果转化,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努力激发教师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高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发展必须依靠人,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心工作。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它严重制约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及高校的内涵发展。如何应对?迫切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来思考与实践。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笔者认为首先还是应当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的本质来认识探究,并从立德树人和全员育人的视角来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1 立德树人,坚持大学的价值守望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是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重培养品德优良、素质过硬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型拔尖人才。这些重要论述,直接确定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追求。
            当前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与时代发展要求来讲,还有些许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诗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现实中常常淡忘了对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因此,常常为文章而文章、为科研而科研、为评价去经营、为排名来运作、为出彩显政绩,浮躁、功利、学术不端、用人不当,甚至贪腐。另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重视知识才智的培养,忽略道德品质的塑造养成。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对高校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良学风,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类型齐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4.2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转好现行领导体制
            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运转好现行体制,发挥其优势,方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出人民满意的大学。             (1)要明确党政职责边界,选好“领头羊”。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最近的报告中曾指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校“过日子”的核心体制。在体制运行过程中,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校长重在管理和指挥,在学校行政工作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对于学校的重大问题,要特别注意把握好“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这三个关键点。
            如果说教育是针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话,那么医院治病救人主要是针对人的肉体的活动,但为何医生与护士很少在医疗纠纷中发生矛盾?因为他们除了有等级、分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有着清晰的职责界面。所以,要从制度入手,下大力气厘清职责界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选拔好大学校长、书记,必须规范好各自的岗位职责。一个人终其一生能成为其中一个“家”就不错了,“双肩挑”不符合自然规律。能量守恒,精力有限,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学是君子培养君子的地方,君子可能培养出小人,但小人一定培养不出君子。要学生做到的事情老师要先做好,要老师做到的事情校领导要先做好,好学校的校长、书记是要有人格魅力的。             (2)大学校长、书记要走职业化道路。 基于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实现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目标,我们还急需要一批专业的高校教育家、专职的高校领导。中国在校各类大学生已经达3559万人,几乎超过加拿大的人口,要强化创新驱动教育,需要大批职业化的“经纪人”。
            高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很多都是优秀的学者。但人的精力有限,担任大学领导必须有所取舍,处理好领导工作和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就曾指出:中国高校的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深入研究复杂问题,精心开展顶层设计,细致设计解决方案。主管部门应研究确定高校主要领导绩效评价的决定机制,引导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学校管理工作上来。
            我国实行校长、书记任期制,如果由校长真正提名副校长,恐怕会难于落实或遭到反对。尽管《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校长有提名副校长的权利,最近各大学颁布的大学章程也明确校长可提名副校长,可在现实中,副校长也是由上级部门考察、任命的,一旦担任领导职务后,就会一直享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待遇,校领导岗位不是简单地为学校管理服务,而充满着各种行政、教育和学术利益。同样,书记与校长的关系也有类似,现实中总有不清晰的“界面”,于是谁“厉害”谁就为主,两位都“厉害”,那就会针锋相对。所以总要有人“放让”,但“放让”在现实中校长可能会有不作为一说,书记又会有主体责任不到位一说,往往“放让”者还成了矛盾是非以及责任的承担者,如何拿捏好真还不容易,有待下大力气研究和解决。
            目前高校的校长、书记选任方式,往往使得校长、书记有任期做满之后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存在着业务、学术方面的工作压力。一是必须考虑后路,下来做什么;二是目前许多工作评价时许多专家都是“双肩挑”,校长不冠上业务头衔,很难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与名利。
            (3)大学校长、书记应该努力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             大学是思想产生和创新的场所,互联网时代更是呼唤懂政治、会管理、有思想的教育家。
            古今中外,凡是杰出的校长,必定是富有思想的成功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与创新的优秀的治校理念与风格。以学校领导为导向的大学研究使学术和治校相互滋补,相得益彰。英国女王大学和剑桥大学前校长埃里克·阿什比在掌校时远离了原来的植物学,根据多年的执校经历,开始涉足高等教育研究,并发表了《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等重要文献;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被后人铭记的不是他的工业关系研究,而是着力于高等教育问题发表的《大学的功用》等不朽著作;工程学出身的梅贻琦以一句“大学之道,大师之谓也”,让清华校友们对他的治校佳话一直追忆至今;美学出身的蔡元培终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八字治校方针,使得他的名字和北大一起载入史册……大学校长以一己之身而身兼数职、分饰数角的原因众多,在职业化大学校长的进程中,大学校长应早日走出角色冲突,专于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的角色。             4.3 要以人性化思维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
            一切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何改革都是对人的利益与关系的调整,因此只有在对“人性”[如趋利(名)避害(恶)、好逸恶劳、喜新厌旧等“本能”]充分认知和研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抑恶扬善,奖勤罚懒,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校园)生态环境,才可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是培养人的场所,高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性化思维,改革举措的制定和推进要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满足、享有快乐,使高等教育成为真正提升人的幸福和促进科学进步的事业。
            高校要以人为本,把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深化改革、谋划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改革为动力,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4.4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心工作。面对科学前沿、科技革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实现由点到面的全覆盖,也要实现从量到质的新跨越。             (1)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补齐培养短板。
            要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灵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要以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推进课程多元化、创新教法,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打通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等办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共享,努力实现从“找饭碗”走向“造饭碗”。             (2)坚持协同育人,汇聚培养合力。
            协同育人拓宽了人才培养的视野,密切了高校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联系,是一项重要创新。高校要深化开放与合作,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深入发掘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积极打造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平台,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3)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夯实培养基础。
            高校一线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大学生培养的质量,提升教师运用创新创业知识教授学生的水平至关重要。要挖掘和充实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培养,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专兼职教师队伍,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师资、改进帮扶,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教师“留洋”与“留土”相结合,既开阔其视野,又夯实其工程背景。             4.5 要借鉴古今中外教育教学方法
            21世纪以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各大国对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的期盼更加紧迫,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探索和改进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教”学生变为“育”学生。“育”是什么?就是呵护、是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让他们有教育、有塑造、有欣赏、有交流、有尊重,使他们成人,进而成才。
            要创造条件实行小班上课,推行学分制,探索制定实施有利于每个学生成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而不应该是把精力集中在名目繁多的“实验班”。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比选拔更重要,大众化教育是“推”、是“塑造”,而不是“拔”、不是“模铸”,它更应该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成才,有别于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要探求“水涨船高”的整体人才培养效应。在自然界,那种孤零零立在田野中的树,会长得歪歪扭扭,枝蔓旁生;相反,树林中的树由于有临近树木的阻碍,就会长得高耸挺拔,以求获得其上方的空气和阳光。(作者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参考文献:             [1] 木虫.贪官贪什么最令人恐怖[J].领导文萃,2013(6).             [2] 陈治亚.高水平研究大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5).             [3] 李海涛.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最新内容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4] 刘玉静,袁娜.时代呼唤大学校长职业化[N].中国教育报,2012-08-21.             [5] 陈治亚.以人性化思维推进高校综合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5(3).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