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微电影的“润物细无声”

25.01.2016  09:53

   一个人买菜,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睡觉……
  “嘀嗒、嘀嗒、嘀嗒”,空落落的房间安静得连时钟分秒走动的声音都听得如此真切。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拨通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的电话,可电话那头响起的不是儿子熟悉的声音,却是:“Sorry,the number you dialed can not be reached at this time”。
  她显得有些失望,反复地说:“儿子,我想你啊,你讲的外国话我听不懂,听不懂……”
  她一天天撕下一页页的日历,撕去的是日历,流逝的却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刻宝贵的时间。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即使有一天,孩子想孝敬亲人,可亲人早已不在。有些事情是你想做也做不了的,而有些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去做的话,等你想去做了,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这部名为《关爱空巢老人》的微电影是第十二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征集展播活动中的一部参赛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位空巢老人日复一日的孤独生活,也许它不是最出众的一部,却让人湿了眼眶,内心泛起一阵酸楚。想起此前颇受关注的“常回家看看”入法,如今想来,确有其应有之义。

文化新宠
  从古至今,良法的制定是为了社会步入更加有序的良性轨道。如何让制定出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一直是立法者和执法者的致力之所在,而微电影的出现,无疑为法文化传播铺出了一条“高速公路”。
  所谓“法治微电影”,就是以普法传播为目的的微电影,是行业微电影的一种。作为微电影的一个分支,法治微电影具有微电影的共性,比如讲求创意、故事短小精悍、形式比较灵活、创作手法多样等。此外,法治微电影包含法理点且具有警示意义,内容贴近民生、实用性强,从而奠定了“微电影+”成为法文化宣传的大势所趋,其突破了传统画报和宣传栏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局限性,成为法文化传播的新宠。
  一时间,法治微电影异军突起,在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法治微电影大赛,比如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举办的全国法治微电影大赛、苏州法治微电影大赛、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等,吸引了大批微电影创作者和法制工作者投身其中,并创作出越来越多吸引观众的影视作品。

崭露锋芒
  2015年3月9日,法治公益微电影《寻人启事》在国内首次上映后,微信圈、各大网站及部分纸媒积极推进,让该片迅速获得关注。近日,该影片在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斩获五项大奖,并在网上获得网友“点赞”无数。
  在法治微电影的队伍中,本片演员阵容可谓众星闪耀:李诚儒、刘亚津等著名演员倾情出演,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友情加入,使得这部接地气的法治微电影看点十足。
  正是《寻人启事》的成功,使法治微电影在公众视野中崭露锋芒。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曾评价,《寻人启事》虽短,但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是文艺工作者坚持正确文艺方向,坚守崇高艺术理想,精心创作的一部法治题材、公益题材、社会题材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对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树立全民的法治信仰,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刷新纪录
  为扩大法治微电影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作品参赛,2015年5月,司法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普法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征集展播暨第十二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征集展播活动。
  据司法部法宣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旨在创作和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新媒体法治宣传作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宪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自活动启动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此次大赛在参赛人员覆盖面方面实现了全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全覆盖,并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美国、西班牙、尼日利亚、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参赛作品,覆盖面超过以往历届,刷新纪录。
讲究立意
  一个普通的猫咪食盆,在别有用心的人口中,就变成了从成色、包浆、形制上,都能看出是出自宋代的汝窑古董,价值数十万元。
  这是此次参赛作品《猫盆》中的一个片段,影片以一只小小的猫盆作为切入点,讲述一位清正廉洁的局长拒绝企业老板变相贿赂的故事。
  “《猫盆》相对于许多反腐题材的法治宣传片来讲,其立意比较新颖,剧本的创作充满艺术气息,构思巧妙独特、情节跌宕起伏,在剧情演绎中潜移默化地展现预防职务犯罪的理念,传递社会正能量。”谈起该片的创作和拍摄,导演崔晓元说。
  “猫,在我看来是一个十分有灵性的物种。”崔晓元说,影片中的那只猫选得恰到好处,在它安静的外表下仿佛内心充满思想,对陌生人的来访充满警惕。从影片创作上讲,这正是对杜绝“糖衣炮弹”的一种暗示。
  崔晓元认为,法治微电影的剧本创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普法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受众面。在题材的选择上,最好以时下百姓关注的问题作为创作灵感,即使是同样的普法立意,也要破除千篇一律的格式,以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修饰的法文化传播形式,才会广为流传。
人性创作
  在评审过程中,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影片,很多作品难分伯仲。一些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作品,对问题分析透彻,对有关法律问题准确阐释,对涉法事件、涉法故事有一个准确的评说,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加丰富。
  “微电影在技术上实现了法治文化的再传播。”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主编张雳君认为,微电影之所以比其他法文化传播方式更具优势,主要是因为它摆脱了传统干巴巴的宣传模式。从原来宣传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到如今拍摄出具备艺术气质的人性创作,法治微电影把法律文本上的白纸黑字、报栏中的宣传文字,以平凡的故事表现出来,直指人心,让观众感同身受。从创作者、拍摄者到传播者,每一步都是法律深入人心的过程。
  “微电影的出现,成为法文化传播一个新的抓手和途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教授詹伟说,在如今的公安系统,这种法治宣传形式十分流行,由于它的互动性强,网友在观看完影片后可以马上点赞、进行评价,对于自己深有感触的作品可以即刻转发,迅速广泛传播,普及法律知识和预防违法犯罪也就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实现。
  “不要高估观众的趣味,也不要低估观众的水平。”张雳君说,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大众越来越喜欢轻松、愉快的作品,所以她建议法治微电影在拍摄技术的设计上要具有一定趣味性,同时在内容上也要让观众有获得感,看完影片之后感到心灵深受法治文化的洗礼。
  “文化宣传的软实力,有时比国家强制力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带来的效果更加明显。”詹伟说,自古治人不如治心。微电影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观众对法律的认知,在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层面,有其潜在的巨大作用。在法治文化宣传薄弱和困难的地区,像微电影这样的艺术形式,更有利于公检法工作人员的执法、普法工作。这种柔软的方式,确实比生硬的法律条文更具感染力。
  在张雳君看来,法治微电影自进入公众视野中以来,已经从原本公检法机关的自我表扬,到近年来拍摄团体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追踪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这是法治微电影内容的一大进步。“而且从此次征集来的作品中看,创作者也从往年的公检法机关,扩大到了一些学生、社会团体,这说明法治微电影和我们征集活动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张雳君说。
  “观众需要的是一个情感丰富、健全的主人公,而不是将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文字报告用图片的形式表示出来。法治微电影已经越来越注重挖掘每个人真实的工作、生活、情感,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艺术创作。”张雳君说,不仅如此,一些微电影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更具艺术水准的电影构思,反映出深刻的法治内涵,例如影片《猫盆》,就用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描述了行贿人为达目的,如何用尽心思、花样百出,这也反映出当下反腐的艰巨性,更加考验检察机关在反腐工作中的智慧。
  詹伟表示,法治微电影的异军突起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尽管目前法治微电影的创作和拍摄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社会整体法律水平的提高和普法力度的加大,法治微电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逐渐走向成熟的明天。

来源:法制日报